暗黑大宋-第3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下面的一句话让很多人牙痛了: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大灾之年,没办法实施青苗贷了,那是特例。但在平时,朝廷在发放青苗贷,各位豪强富人们,你们就不得再发放任何形式的高利贷!
后面说的则是广开常平仓,以前常平仓调济的对象主要就是市井百姓,现在是正式开售,向所有人贱买贵卖,控压粮价,朝廷顺便用之弥补仓储损耗以及稍稍获利。
其次便是提举常平司。
以前各路有转运司、刑狱司与安抚司,常平仓则是有转运司或本州选幕职清干者官员一名专掌其事。自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后,于各路又设置了提举官与管勾官,河东、湖南、梓州、利州、夔州各二员,江西、湖北、成都府、广东、广西、福建各一员提举官,又差官同管勾陕西、江西、湖北、成都、广东、广西、福建各一员管勾官,凡四十一人,主要管理的就是青苗贷、常平仓与常惠仓。
现在青苗法还没有完善,提举司同样也没有完善,所以只说了一句,每州选通判或幕职官一员,典干转移出纳。
还有,不是大臣们听说的陕西路了,而是河北京东淮南三路。
不过王安石也怕下面官员敛红了眼睛,刻意说了广惠仓必须依量留给老疾贫穷一部分粮食,余下的才用于常平转移法。
赵顼平静地说:“准。”
大家却鸦雀无声,别看吕惠卿这简短的奏章,信息量太大了。
赵顼又道:“散朝。”
大家目瞪口呆的退朝。
王巨也退了出来。
大苏在后面追上,拽着王巨衣袖道:“子安,不是说好是陕西路吗?”
他问王巨,因为王巨刚从条例司下来,可能会知道真相。
“子瞻,我也不大清楚哪,”王巨道,实际心中在说,道理岂不是很简单,陕西路贫困百姓多啊,能敛到钱吗?不但陕西路,就是人烟稍稍萧条的京西路与河东路,王安石也不感兴趣哪,它们哪里能赶上京东路与淮南路,整个北方人烟稠密,经济最发达的便是这三路。
一切为了钱啊。
然而大苏同志,现在最好少与他说一些真相。
想听听我心里话,再过几年吧,黄州回来后,我们就能知无不言了。
“这如何了得?”
“子瞻兄,难道前年河北大灾,国家都拨不出钱粮赈灾,由灾民自生自灭,那就能了得?”
吕惠卿也走了过来,在边上冷哼一声。
苏东坡也冷哼一声。拂袖走了,不过眼中出现了失望,对王巨的失望。
吕惠卿道:“子安。有何指教?”
实际吕惠卿对王巨也有些失望,但刚才在待漏院王巨说的那番话。又重新在吕惠卿心中给王巨加了分。
而且他与王安石议论王巨时,王安石对王巨评价是三个字,智近诡!
别人认为王巨做事是锋芒毕露,王安石却不然,认为王巨智慧几乎接近了诡道,这一条与司马光差不多。只不过一个带着欣赏的态度,一个带着批判的态度。
王巨不协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也不快。但王巨没有反对,王安石也不好说什么。
但能让王安石说出这个评价,可见王巨在王安石心中的地位与应象。
王巨低声说道:“你在读奏章时,我也在仔细地听,青苗法由来乃是李参的青苗钱。王广渊去了齐州后,看到灾民困难,又念着朝廷财政困难,于是采纳了折中之策,挪用转运司的钱粮放贷,利息高达五分。但为何民不怨?那是大灾之后。百姓一无所有,虽是五分利息,然比兼并之家的六分。甚至二十分三十分的利息好得多,更没有利滚利的丑陋现象。这是特例。如果平时,那怕是一分利,恐怕百姓也不愿意贷之。君说不强配,可能吗?还有,百姓贷之若不还,君又没有提。到时候抓捕怠打也是难免的。所以我采取了躲避态度……”
“救急之策也。”
“希望是救急之策吧……”王巨摇了摇头道。真要是救急之策,又倒好了。
他顿了顿说:“一旦落实,纷扰再所难免。你若听我一言,我只说一言!古今往来。君王最高境界,乃是永不加赋。那怎么可能?”
就象宋朝立国。就那么点人口,那么一点官员,那么一点官兵,那么一点宗室。
现在有多少官员官兵宗室?不加赋税,大家岂不是一起得饿死?
“永不加赋,那是一个梦想了,不过青苗法实施后,请切记四个字,永不加利!”
具体放贷数量吕惠卿没有说,但王巨还记得一些,三路钱粮合计是一千五百万贯(石),因为王巨修建了郑白渠,可能现在的数量更大,但不会大太多。
用此做本金,将原来常平仓赈籴赈粜性质变成赈贷性质,也就是青苗贷,依然有赈籴赈粜,不过变成了为辅,赈贷才是为主。
利息也未提,不过早先也说好的,是二分利。
可能许多人看不透,有的说它敛财,有的说它是惠民,若真是惠民之举,向贫困百姓发放这个青苗贷,打击高利贷,还真是惠政了。但不可能,一向贫困百姓发放,能敛多少钱粮?二是贫困百姓偶尔放一放还可以,放多了,他们不偿还,必然引起更多的纠纷。所以青苗法真正出台后,是依户等高低依次发放的,高贷户贷得越多越好,真正的下等户与佃户贷款数额却不得超过一贯五百文。
为什么,下等户偿还能力有限!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高等户需要这个青苗贷吗?不强配可能吗?
所以它是以敛财为主,惠民为辅的变法。
就是敛财!
因此王巨说,不求不强配了,但求不加利息。
如果按照原先的策划,只有二分利,至于一些遇到困难百姓,可以让他们拖到来年辰光好的时候偿还,这个是征二分利,还是按年限征四分利,吕惠卿奏章里未说。
但不管怎么样征,它的年利就是二分!
那么就征吧,然而实施下去,本来向豪强摊派就引起了不满,又打击了高利贷,更加不满!但征的时候又冒出来三分利,甚至有的百姓拖欠后,胥吏按照半年三分计算,一年则变成了六分,两年则变成了十二分。比如一户贫困百姓春天借了十石粮食,当年遇到困难,无法偿还,但可以拖欠,第二年略有丰收,偿还十二石粮食,那不会有怨言的。就是偿还十四石粮食,百姓还会感谢朝廷。然而经胥吏一变,则变成了偿还二十二石粮食。百姓如何偿还?
那么不仅是敛财,而且还成了苛政!
如何不落反对派的口实!
王巨说的永不加利,就是指这个。
吕惠卿显然低估了下面的官吏,他点头道:“本就是惠民之举,如何加利呢。”
惠民之举?王巨无奈地笑,又说了一句:“吉甫兄,为什么刚才你读这篇奏章里,满朝文武没有一人反对?”(未完待续)
第四二二章 楹联()
“为何?”
“吉甫兄,他们正等着你们犯错,好自为之吧。”王巨说道。
现在说得天花乱坠的,司马光、吕公著不好辨驳,难道说俺们家人放高利贷就是对的吗?或者说常平仓与广惠仓没有问题吗?
因此一个个明智的没有说,等着青苗法实施后,各个地方官吏敛财犯下的错误,然后新账老账一下清算!
王巨说完了,他回到了军器所。
军器监也是草创,究竟归于那个部门管辖还不大清楚呢,于是王巨将军器所当成了未来军器监的办公地点。
一个小吏沏上一杯茶,然后恭声问道:“明公,今天要做什么事?”
“你去将各局的官员、作家、作头、甲头一起喊来,我有话要对他们说。”
“喏。”
小吏退下,王巨看着名册。
这个有点慢,有的局、作、院、库、所在城内,有的局作在城外,有的还在大内,而且不在一个方向。比如兵器贮藏这一块,就是很麻烦,有大内掌管的军器库,还有都大提点军器库所、提兴内军器库等机构。
在史上中书曾提议将军器库划到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司管辖,但被赵顼否决了,直到元丰改制后,才统一划到了卫尉寺掌管。这个一系列的在京城有几十个局作院库所,每一个还能细分,如军器库又分成兵器、衣甲、枪、弩、箭各五库。
一句话,就是臃肿,超级臃肿。
这个王巨不大清楚,现在赵顼居然听从了王巨的建议,将这么多庞大臃肿的机构,划到了一个部门。有三个原因,第一个经王巨提醒,赵顼亲自看到器甲的粗制滥造到了可怕地步。第二是王巨多次说了宋朝三大害,冗兵、冗官、冗政。这就是冗政。第三个原因就是对王巨的信任。
它却是很重要,如果赵顼不给王巨这个权,那怕是一个军器,实际论述起来,它只是军队后勤中器甲、粮秣、布帛、钱银四部分中的一部分,王巨都很难办。
王巨接到授命后,摸查了两天。
这是第一次集结诸官员与主要工匠。
上午小吏带着下属去集结,直到中午。诸人才勉强来齐,近两千号人。
王巨摸了摸脑门子,别的不看,就看这个人数,也让人感到头痛了,要知道来的无论那一个人,都是拿着高薪的。
这仅是京城的兵器生产贮藏机构,许多州府还有不少作院未计算呢。
就是这么多人,还有少数人因为有事,或者没有当值。或者没有当成一回事,不知道上哪儿玩去了,他们都没有来。否则还要加上七八百号人。
不过王巨没有急。他看着诸人说道:“诸位,朝廷并诸局诸库于一监,你们都知道了。诸位以前生产与贮藏的器甲质量,你们心中更是有数。以前不究,朝廷并成一监,就是为了改变以前军器生产的种种陋习浪费。因此今天我只说四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作家作头甲头的明确划分,以前作家作头甲头有的是因为技术高超提拨上来,指拨各匠人生产的,有的是因为聪明能干提拨上来管理大家的。但真实情况……究竟多少人是因为出身好。才成了作家作头,我也不想多说了。现在我统一划分一下。以善长技术提拨上来的。统一为作家,技术特别优秀的则是都作家。善长管理的。则是都作头,作头与甲头。各局各库官员,限你们十天之内,将这些名册整理好,上交给本官。十天后,作家负责技术指导与研发,作头与甲头专门负责管理。”
“第二件事就是问责制度,以前器甲不合格,一是管理混乱,现在并成一监,管理明确下来,二是贪墨克扣,不好意思,这一条本官是最不能容忍的。诸位,请看这副楹联,”王巨手一拍,两个小吏拿上一副楹联,上书:歪门斜道,请走他路。贪官污吏,莫入此门。
“就将它贴在门口吧。”
“喏。”
这就是一种态度,对贪官,王巨是零容忍政策!
“诸位,各位也许抱着侥幸心理,我朝对贪墨处理得越来越宽松了。无妨,各位怎么贪,我未必会处理,我只处理器甲,如果造成器甲严重不合格,我会上书,按照轻重问责,轻者削职为民,重者刺配,甚至流放沙门岛。我在郑白渠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好官,更不是烂好人,我会救人,也会杀人。”
最后一句话让少数人打哆嗦。
别人说杀人,也许是假杀,但王巨说杀人,那是真杀!
“第三件事,我看了两天,看到很多问题,如制造器甲,平时大家都在休息,然而到了战争来临时,又立即赶制。结果闲时,朝廷养了一大群闲人,忙时,又因为抢工时,不能完成任务,造成了器甲不合格,这也是军器监原来各局作库的一大弊病。这一条我也会渐渐改进,以及各局作的配合,管理,当然,你们若有良策,也可以向我进献,我一道上书朝廷,最后成为军器监的制度。”
“第四件事,便是裁减与简政,我仔细地看了一些作局,特别是弓箭院,我以前一直以为朝廷任务繁重,诸工匠无法竣工,所以才粗制滥造。实际错,非是无法完工,实际平时工作很清闲,之所以有时候很紧,就是我刚才第三条所说的那样。不日后我会上书改进。但问题是各作院库里有大量不良工匠,手艺很差,因为门路关系得以上位。还有的有手艺,却是好吃懒做,不想做事。我不久会制订工作量,好吃懒散者,没有手艺者,我会一律驱退出去。用这些钱帛,对各个工匠、习学,进行加薪。”
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仅是京城的弓弩造箭院就养了一万多名各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