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第4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没想到被王巨曲解成这个样子。
可刘昌祚同样没想到,王巨这次戏耍,那是大有深意的。
王巨继续说道:“不过对于你们西夏呢。这次也有两个机会。第一个机会,如果去了京城。认准了人,态度又比较好。言语说得恰当,说不定会有一些重臣,主动替你们说话,让我交出占领的这段横山,甚至又会提议归还绥州。”
“这不大可能吧。”小黄公公不相信地说。
“真有可能。”
“咱家知道了,战争开起,百姓会很苦。”
“可能会有少数大臣确实是这样想的,但我只说一件事,我朝有多少贫困孤寡的百姓,全国那么大,那一年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灾害,这些整个嘴上挂着生灵百姓的士大夫们,有几人手中财产属于赤贫的?又有多少人家中财产不可估量的?但他们又拿出多少财产,支持国家,或者救济灾民贫民孤寡?”
别的不说,只说司马光,司马光父亲司马池少年丧父,将家中数十万贯财产悉推诸父,也分给了诸位叔伯。
这后面发生了什么故事,王巨不大清楚。
有没有“悉”,更让人怀疑。
那只是真宗年间,宋朝经济才刚刚转好,司马家族仅是司马池一户,就有几十万贯财产,可想而知,整个司马家族积累了多少财富。
这也没有关系,自家的财产,也是有本事积累的,有钱人只要是正当手段获谋的财富,同样也没有错。但别打着民生的口号,明明自己敛得无数财产的同时,还虚伪地说自己是活菩萨,甚至去住树屋……
“那为何他们反对战争?”
“中国自古以来就好客,明明自家都穷得揭不开锅,客人来了还要杀鸡买酒招待。因为有了这个伟大的传统,所以宁赠友邦,不赠家奴。国内虽然贫困百姓多,不过为了客人开心,必须要挤出钱帛赠送,让客人满意。国家那么大,客人地盘小,因此侵占一点也无所谓,权当是送礼物招待客人的。但切莫让客人感到委屈,因此不能慢怠客人,不能占客人的便宜。”
这是什么理由?
但王巨之所以说这些话,那是为了以后,也不是以后,一个月后就用到了……
小黄公公听傻了。
嵬名科荣也听呆了,甚至他还真的去想,是不是啊?
不然不能解释,有的宋朝士大夫怎么软到那份上?
至于吕宁与焦文贵更是挠头,许多汉人传统是好客,但不至于如此吧,俺们也是汉人哪。
刘昌祚心中又是好笑。
不过王巨让刘昌祚旁听,也是让刘昌祚在迅速成长。
王巨用手指头磕了磕桌子,又说道:“还有一个机会,既然官家采取了我的下策,那么前线也用不着这么多军队,因此我会陆续将许多兵马撤退到后方,第一批撤退的便是刘将军与王将军带来的几万保捷军。但余下的兵马依然看押着战俘,继续修堡砦,也继续让百姓运盐。因此,这对于你们西夏人来说,那也是一个大好机会,董毡出兵河西,只是为了捡便宜,不会选择与仁多零丁决一死战的,相信不久他就会撤军回去。那时候你们西夏可以集结全国所有兵力,前来盐州,一雪前耻。”
“这个机会莫要错过哦。我要说的就是这些,你们回驿站,写奏疏回去吧。”
两国互使,可不是小事。
不能王巨说同意了,三个使者就带着仆从,立即去开封。
这还得派人通知一下后方。
三人神色很迷茫地走了,小黄公公却急了,说:“明公,还真是啊,春天渐渐到来,不仅这几万保捷军,军中的蕃军、保捷与强人,同样也要让他们回去。如果西夏集结大军来袭,我军又是在敌境之内,真有危险啊。明公,怎么就说给西夏人听呢?”(未完待续)
第571章 贵人()
“黄中使,你想一想,就是我不说,难道西夏人就不知道吗?”王巨反问。
“也是。”
“但我还不能立即撤军回去,继续驻军于盐州,一是保障横山诸堡砦的顺利建设,二是为了盐。”
小黄公公也无言。
宋朝的盐太贵了,想一想一斤生铁不过三十文钱左右,在这时候开坑成本有多高,况且还有将铁矿石冶炼出生铁的成本。
因此王巨这一放,几乎整个环庆路百姓疯狂了,不但环庆路,就连赵卨也默许了保安军与延州的百姓过来运盐,这不是运盐,是在抢钱。
大军在盐州每多呆上一天,就意味着从西夏人手中抢走了三四万石青盐,甚至更多,化作钱币,就是好几万贯钱帛,散落到各个将士、百姓的口袋里。
所以王巨的军队能不撤最好就不撤,继续在盐州呆着。
王巨又说道:“我不说,他们也许想入非非,我说了,他们反而不敢想入非非。”
这太深奥了,小黄公公表示听不懂。
黄骅将刚才的记录,重新整理,几人的对话,包括各人的神情,全部写下来。
王巨将整理后的记录递给了小黄公公看:“黄中使,你看是否如此?”
“是。”
“那就好,你将它也带到京城去,交给官家,对官家说,暂时莫要将它拿出来,等到夏使觐见,诸位士大夫提出种种想法时,再将它给诸士大夫观阅。”
小黄公公想了想,忽然眉开眼笑道:“妙,若此。再也不会有人敢谏议将横山退还给西夏了。”
他想到了只是这一条,但没有想到,王巨这么干。会让一些人真正掉到臭粪坑里了。
那边,三个使者也在商议。
吕宁道:“是啊。如果他们大批的撤军,前线兵力少,确实是有机可趁。”
嵬名科荣皱了皱眉头道:“若此,他岂会告诉我们?还记得他让宋吉送信给梁国相,说想要两国和平,结果呢?切莫上当啊。”
“那他是何意?”
“依我猜测,恐怕是宋朝国内那些文臣反对战争,这小子无法打下去了。所以故意如此,继续诱惑我军出手。那么不是他主动开战了,又是我们大夏主动开战,正合了他的心意。”
“还真是如此。”
“所以关健还是在我们进入宋朝京城一行上,看能不能说服宋朝那个皇帝,让他下达诏令,逼这小子撤军回去。否则让他继续将青盐源源不断地运向宋朝陕西,以后我朝经济都无法恢复。”
宋朝一年消耗的盐数量惊人。
但青盐幅射的范围有限,只不过是陕西路,要么通过延州。幅射到河东路的北部地区,南边不行了,有解盐。或者一些权贵喜青盐味美。有一部分流散到了京城与京畿地区。
然而象眼下宋军这样开采法,恐怕这些地区未来四五年内,都不再对青盐渴求了。
没有青盐的经济来源,西夏财政更难以恢复。
想到这里嵬名科荣暗暗叹口气,心想,怎么败成这种样子。不能说梁乙埋与梁永能岁数小,史上岁数小的将军不要太多,也不说霍去病了,就说拓跋族的祖先。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十五岁便称帝立国了,魏世祖拓跋焘十二岁便远征柔然。况且隔壁的那个小知州岁数也不大。
想来想去。他叹惜一声:“此子不死,夏难不已。我们不要想那么多了。写信禀报给太后,由他们想办法去。”
说着开始写信。
并且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密集,放在蜡丸里,又将这个蜡丸放在侍卫的鞋底,还有一个是公开的信。
这防止路上王巨派人搜查。
搜个鬼啊。
不过至于王巨说梁氏如何如何,这些话自动抹掉了。
第二天三人随着大军一路南下,这是有意不让他接触战俘的。
至于地形保密的什么,那都无关重要,嵬名科荣返回,肯定不会走庆州道,而是自国信道返回西夏了。等到那时候,整个横山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边梁氏也收到了嵬名科荣的密信。
梁氏没有看到王巨对她的评价,因此长松了一口气。只要使者成功进入宋朝京城,那就好办。
不过王巨所说的两条对西夏有利的,第一条梁氏自动忽视了,她在后方没办法,只能看三个使者如何在宋朝京城争取。
第二条她还是很慎重的,不过想了想,也是枉然,仁多零丁还在疯狂地与董毡交手。
这次董毡与史上的相比,先是幸运,后则是有些悲催。
因为天冷,集结大军速度慢,等到他入侵河西时,已经屡屡听到西夏惨败的消息,因此大军深入到河西入侵,掳掠远胜于史上那次掳掠。
但没想到西夏猛然就溃败了,然后仁多零丁带着败军也是哀军,与他拼命。董毡只想捞好处,那想与他拼命,只好匆匆忙忙将掳来的物资向湟州转移。
仁多零丁更加急切,这一战过后,西夏很惨的,现在物资就是人命!特别是董毡一部,在凉州带走了许多吐蕃人,也就是原来的六谷部遗民。相比于物资,现在西夏人口更宝贵!
一个想将掳来物资立即转移,舍不得放手。一个拼命地想将物资留下。
因此打着打着,就打出了真火。
整个灵州到兴庆府,兵力都十分空虚,梁氏担心都来不及呢,哪里还想着兵伐夏州?其实西夏这时真的很惨,比王巨派出去的斥候回馈的情报,所反映的还要惨。
不过王巨就是知道了,他也不会发兵了。
这叫适可而止,其实还可以以进为退,趁这个机会。发动一些中型规模战役,不过再打下去,宋朝财政也会吃不消。
因此王巨已经暗中将重心转向了内治。只不过他本人继续呆在盐州罢了。
…………
杨柳开始有些青色,姚大虫又来到祖阳的家。
嵬名科荣与梁氏是聪明人。聪明人反而想得多。王巨说什么,他们未必会相信。就象前段时间,王巨写信给梁乙埋,咱们不打,和平吧。结果只有三四天,天都山大营与行宫一起和没了,几十万大军和得只有几万人逃回来。
但普通老百姓只有靠观察去分析,王巨只要横山修堡砦。一个堡砦没有跨过横山,因此说明王巨并没有对盐州产生想法。
特别是几万保捷大军撤回去,虽然无数庆州百姓夹道相送,但他们反而认为不久后,宋军就要从盐州撤回来了。
因此一个个疯掉了,没钱的涌到前线拼命地运盐。
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等于在抢钱。
而且官府甄别登记后,还抽调了一些辎重车与大牲畜,借给他们拉盐。只要勤快一点,一个月轻松地就能赚十几贯钱。
十几贯钱。如果在泥巴里抠,得抠多少时间才能抠出来?
因此无数百姓将小孩子交给家中的老人,甚至连春耕生产也交给家中老人负责。涌到了前线登记,再进入各个盐道。特别是前线一带的百姓,他们种植的少量冬小麦,全部让西夏人当成马草料,放马吃掉了,没有冬小麦的拖累,几乎连老人妇女也上了盐道。甚至到了三更时分,还能在路上看着一队队百姓在拉着盐赶路。
至于有钱的,则在疯狂地搜集钱帛。准备大肆囤积青盐,也不用他们零售。只要盐道一关闭,他们一转手就可以获得三分以上的利润。
一起疯掉了。这让姚大虫如何不向祖阳逼债?
祖阳这一回胆气壮了,说道:“姚哥子,你放心,十天后我保证偿还。”
“十天后,你用什么偿还?”姚大虫讥讽道。
“知州前几天刻意来到我家,承诺以一分利借给我几千贯钱,然后我去了庆州城,见到了通判,章通判也同意了,并说十天后,让我带着里正前去庆州写下契约,然后就可以带四千贯钱帛回家了。”
“哈哈哈,”姚大虫大笑,笑完后道:“你是在说天书吗?人家若大的知州通判,为什么帮助你啊?这世上那有一分利啊?那个青苗法半年一还,还要二分利呢。”
若是不知道内情,十人就有十人不会相信的。
“姚哥子,我真的不骗你。”
“我管你骗不骗,将他娘子与女儿拉走抵债。”
“姚哥子,你不能这样做。”祖阳急了,这能拉走么?前面拉走,后面妻子准得被糟蹋了。于是他上前阻止。
但他哪里是姚大虫带来的家仆对手,几脚就将他踢翻在地,踢得鼻青脸肿,然后将他妻子与大女儿拖走。
祖阳欲哭无泪,正好村中一名村民从淮安镇回来,刚才他在边上不敢插手,等姚大虫拖走了人,才过来说道:“阳哥子,你说的可是真的?”
“是真的。”
“那个章通判就在淮安镇,你立即去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