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第7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说,晏殊是奸邪,与吕夷简结党营私,欺骗陛下。
这种种,导致了后来的君子们一起炮打吕夷简。
但王巨却说得更深一层,首先是吕夷简为什么这么做,吕夷简肯定不是奸臣,并且提议富弼出使辽国的,正是吕夷简,别的大臣没有这个胆量与气骨,去了也谈不好!不但富弼,如韩琦、庞籍与范仲淹的重用,全部是吕夷简陆续提拨上来的!
那么为什么吕夷简这么做,当时是将君子们气坏了,然而背后的情况,是宋朝危机越来越重,如果辽国真的在那时候出兵宋朝,宋朝在辽夏两国进攻下,都可能有……亡国之危,所以吕夷简担心这三个要求太过强硬,怕辽国不同意,没有写在国书上!
当然,那次富弼两次出使辽国,表现得有礼有节,确实做得不错,能够名垂史册。
不过万一呢?
这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寇准将宋真宗推到了澶州前线,成功了,因此寇准成了宋朝名臣,甚至让后人都看不到寇准身上的许多缺点,比如他看不起南方人(为后来南北之争留下了隐患),任人唯亲,等等。
但后面呢,比如大太监王振将明英宗朱祁镇蛊惑到了土木堡……或者东京保卫战时,李纲暗中提前将徽钦二帝转移到洛阳,不让金人成功“斩首”……
作为一国首相,这种担心是能理解的。
可是没有多少人理解吕夷简的苦心,然后有了倒吕事件,君子上位,又有了倒夏事件,特别是石介,在《庆历圣德诗》里写下,于维庆历,三年三月,皇帝龙兴,徐出闱闼……事实上庆历新政真相,完全是一场闹剧。
接着又写了范仲淹与富弼是一夔一契,能比美上古时著名的大贤臣。“大奸之去,如距斯脱”,那时夏竦有多惨,还不够吗,还不够吗!至少没有俺夏竦,你韩琦是死啦死啦的!
还有……《朋党论》。
其实从那时,宋朝已经开始在积累着庞大的戾气。
最后王巨又说了一个问题,辽国那次陈兵边境,绝对不是仅仅勒索而来的,不过富弼表现不错,最终让辽国得到了二十万退兵回去。可背后是辽国同样意见不一,有的想出兵,有的不想出兵,再加上富弼的表现,以及二十万好处,让“亲宋派”占据上风,这才是那次富弼二出辽国的全部真相。
然而问题是辽国内部的两种意见冲突,宋朝有没有察觉……
至少有不同意见,作为一国宰相,不能当着辽国使者的面表露出来吧。(未完待续。)
第841章 一土盖天()
范纯仁看着王巨,王巨笑盈盈的。
我,我,我……
突然醒悟过来的范纯仁这一刻很悲催。
范纯仁只好说:“太保,以和为贵吧。”
不过他心中也在纳闷儿,王巨以前说那些,还说了其他的,不是吕夷简软弱,就算软弱,也不能全怪吕夷简。
当时西北不是无将,有将,张亢打了几次大胜仗后,冷处理了。
种世衡放在边境,一直无用武之地,只使了一次反间计。
好水川之战时,狄青搁在泾州憋闷气了。
更不是无兵,看看好水川与三川口宋朝兵士表现吧,特别是好水川,所有人都战死了,有几个士兵投降!
整个宋朝笼罩在军中有一范有一韩之下了,事实上……
在这几个君子光辉笼罩下,似乎宋朝无兵无将,屡战屡败,这种情况下,吕夷简如何能强硬得起来?
赵顼听了这深层次分析后,不停地唏嘘。
但也说明了王巨的理智,现在范纯仁为二号首相,知道得更多。
王巨不是害怕辽国,但他的想法是最好不要招惹辽国,才能顺利又轻松地拿下西夏。拿下西夏后,宋朝不用两面开战,一旦恢复过来,那么再也不用畏惧辽国了。
不过在这之前,也不能软弱,越是软弱,辽国反而以为宋朝好欺负,可也不能太过强硬,太过强硬了,辽国也有血性的,则会有意外发生,所以王巨虽然暗中做了许多布置,比如前线换了许多能打的将领布防,还有高丽辽东那边的计谋,不过明面上做了许多兼让,比如这个杂粮。
但王巨今天表现有些强硬了,过份强硬了。
可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当着两国使者的面,范纯仁又不好问出来。
“以和为贵吧,呵呵,那就以和为贵吧。”王巨说了一句,坐下,再也没有说话,这让范纯仁更加郁闷。
…………
几个宰相陆续来到延和殿便殿,也就是赵顼时常召集少数大臣议事的地方。
不过时间有点儿不对,这才是大年初八呢。
他们进了殿,看到了一个人,那就是王巨。
“诸卿,坐。”赵顼道。
大伙陆续坐下,赵顼用眼光向王巨示意。
王巨站了起来,道:“陛下,诸公,去年我带着殿下出去,被百姓发现,引来许多弹劾,按照制度这是不对的,但我出发点却是不错。”
他将那天的来龙去脉又说了一遍,当然,那天王巨不是想赵佣提拨载培一个“大将军”,而是通过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赵佣梦想越大,想实现的难度也就有多大,这只是一个大将军呢,如果想做一个好皇帝,得要付出多少努力?
但王巨说的不是这个,说完后王巨道:“其实胸怀大志的另一个词则是好高骛远,知足常乐的另一词则是不思进取……不过两者却是不同的。就象我如果怕麻烦,呆在彼岸不回来,那不叫知足常乐,而叫不思进取。或如赵括,认为他的才华胜过了廉颇,那则是好高骛远。”
后面的王巨说得有些傲气,不过凭借他如今的作为,也没有人排斥。
“区别就是在必须认清楚自己的才能,然后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才能低下者安守本位,这才是真正的知足常乐。才华横溢者,又恰逢明主,那就要主动展示才华,这才是真正的胸怀大志。”
“问题是想认清楚别人很难很难,即便有诸葛亮的才能,还用错了马谡。但认清自己比认清别人更难!”
“人是如此了,放在国家上,身在局内,想认清国家的长处与短处,会更加的困难。”
“知己知彼?”范纯仁问。
“差不多吧,实际上大道万千,殊途同归,不管什么家什么教,发展到最后,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儒家中的真正中庸,易经里的爻变,道家太极图的鱼点,所讲述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否则随着环境与时间的发展,再好的法令,都会恶化。不过这个因时调节,很难很难,还是用诸葛亮来比喻,他一次次的北伐,都没有成功,也是没有完全认清魏蜀两国实力的一种表现。自古以来,能做到真正认清国家的情况,并没有多少大臣,这些人都成了千古良臣。”
还是有的,就象张良,建议刘邦约法三章。
诸葛亮隆中对也算上半个。
朱升向朱元璋提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但这样的大臣太少太少了。
“这才是第一道难关,下面还有一道更难的关卡,那就是认清了,如何却矫正!”
“陛下,诸公,我曾不自量力地思考过我朝的长处短处,长处就是富裕,安定,短处有三。最大的短处就是军事,尽管拿下大理、交趾与河湟,接下来还有西夏,但不能做常例,因为这几国与我朝远不能与我朝相比,只要用对了策略,就可以拿下。但与同等力量的辽国,臣则没有多大把握。如果换成汉唐时呢?”
“难道我朝将士不英勇吗?难道我朝后勤跟不上来吗?难道我朝器甲不精良吗?难道我朝人烟稀少,缺少兵源吗?不是!或者说缺马,但这个问题也将要解决!真正的原因是矫枉过正了。”
“祖宗很英明,开创了一种制度,它叫军政分开制,自此以后,不会再有军阀乱政篡国的情况了。然而这种制度是指让文臣主管经济与政务,而非是让文臣掌兵,领兵作战。且看太祖太宗时,主将有几个文臣。这才是岐沟关惨败后,我朝没有衰落,反而多次击退辽国的真相!”
“但是现在呢,不但如此,只要立下战功者,立即被士大夫反复污蔑,从狄青开始,到王韶,再到我。就算兔死狐悲吧,兔子还没有死呢!”
“其实只要政务与经济掌控在文臣手中,武将用什么来乱政篡国?术有专攻,古今往来,出过多少儒将?”
“太保,五路伐夏都是武将。”李清臣道。
“李公,谁是主将!”王巨喝问。
主将,高遵裕也!
王巨所说的士大夫实际就包括了外戚与权贵。
有外戚厉害的,比如卫青与霍去病,但人家确实是厉害,这才被汉武帝一步步提拨上位的。示问高遵裕原先有什么惊人的表现?
特别是永乐城之战的徐禧,庆历战争中范仲淹仅是一个持平罢了。
然而这个持平,是在后方付出惊人的钱帛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
李清臣无言。
“其次是人口危机,作为一统王朝,我朝面积最小,即便是现在,我朝面积仍不及西晋,除非将彼岸包括其中,但拥有最多的百姓,并且继续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着。莫要指望着彼岸,彼岸能力也有限,而且能转移的也不过是东部地区,不可能将西部地区的百姓转移到彼岸。”
“人口危机带了另一个危机,兼并!”
“其实祖宗已经有针对性的制止兼并制度,比如对富户征重税,强摊派,权贵子弟不得科举,但祖宗心肠软,虽知道兼并之害,但想善待功臣,所以做得不彻底。”
“比如建房宅,想要房子牢固,必须地基打得牢,这个地基就是基层的百姓。但是现在呢?”
“一个国家想要稳定,必须一大一中一小。中,国家也。国家必须要保持着良好的财政,这样才能用于军防,用于救灾赈济,用于民生,不过能持平略有盈平即可了,不可重敛百姓。而且这些财政非是用于皇室挥霍的,用于士大夫权贵铺张浪费的,它们必须用在国家与百姓身上!”
“小是权贵与士大夫,他们比普通百姓富足就可以了,然而必须保障所有百姓衣食无忧,这才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否则历朝历代的揭竿而起,还会发生在我朝。”
“何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错,文公指的乃是与士大夫共享天下。至于普通的百姓,只是小民而己。因此司马光才会对贩夫走卒穿罗袜反感。实际上,如果所有贩夫走卒,普通百姓都有钱帛穿罗袜新衣服,能有蔽风雨的房屋,能一日三餐不发愁,那才叫国家大治。”
“然而我为相时,针对这三条时弊,做了那么多妥协,依然让许多人愤恨之。”
“陛下,诸公,特别是在经济上,我相信,暂时恐怕没有什么人能有我的巧思了。”
王巨所说的,有许多几人还是不赞成的。
比如王巨所说的一大一中一小,其实就是一个金字塔吧。
然而在其他人心中,不是他所说的金字塔,而是皇室最大,其次是士大夫外戚权贵,再到各地乡绅,普通百姓嘛,不让他们大规模饿死就好了。
或者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古代的三级制度。
一般朝廷的政令下达到各县官员手中,再由各县官员传达给各地乡绅,朝堂、地方官员、各地乡绅,也就是官员乡绅共治天下的模式。
再如兼并,兼并确实是一个问题,但相比于前朝前代,宋朝算是很好了,最少唐朝的部曲没有了,就连四川的旁户,也随着王小波李顺起义瞬间消失了。
要么就是夔峡路的一些蛮人地区,但这些地区,前面朝代也没有完全治理妥当。
不过对于王巨在经济上的贡献,大家都认可的,虽然王巨下去,这一年多时间宋朝经济还是不错的,然而那也是在萧规曹随基础上才保持着经济的继续发展。
可王巨不久就要离开宋朝了,这种势头又能保证多久?
并且就是王巨的策略,也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
为什么王巨反复说这个兼并?
其实这也是王巨两世为人的亲身体会,比如前世七十年代,许多老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就象王巨自己吧,八十年代初,他开始记事了,但那时候他一家仍不能保持温饱,一年看不到几次荤腥。后来改革开放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但为什么一些百姓不感恩,为什么有那么多毛左?不仅仅是金钱至上,道德沦丧。那只是表面,看看国家有大灾到来时,百姓是什么表现?道德仍存在百姓心中!可能老人倒在马路上没人敢扶,可是最少有六成百姓很想很想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