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酋长到球长-第5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这也不是一个人可以干的,必须有规划地利用专门人员进行。
此外,在陈健开始环球航行后,大荒城舰队分离出两艘船,沿着海岸线北上。
绘制海岸线的地图、考察北边的情况,同时选择一些有其余城邦存在的地方建立贸易站。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河口地区,一定要先把贸易站建起来,而且大致的地图一定要画清楚,这里的错综复杂的城邦关系族群关系也要整理出个大概。
计划被通过后,通告全部内部成员,除了一些需要对外保密的事,其余全部制定出了计划报表。
在忙完了这一切后,环球航行的舰队里又多出了五十多人,这一次真正的扬帆向西,再不回头。
西班牙的特使却不知道陈健还要去哪里,于是在穿越了船队进入了一片新的海域后问道:“总督先生,你的舰队要去哪?”
陈健拿着八分仪观察着北极星,漫不经心地答道:“阿姆斯特丹。”
第二十八章 影响(上)()
阿姆斯特丹,此时欧洲最有生机的一座城市。
犹太人、异端、改革派、清教徒的避难之地,银行家的天堂。
这里不是荷兰政权的所在地,但是来这里很方便。加之南边还在打仗,陈健是从北部航线绕过来的,只能选择在那里停靠。
经历了一个月零七天的航行,陈健终于在大海上看到了荷兰渔船的身影。传说中一把小刀和鲱鱼改变了荷兰的命运,这些渔船已经跑到了英国北部的海域去捕鱼。
这里在英国以北,风高浪急,招募的荷兰水手和领航员小心翼翼地指挥着航船。
马上就要到达,他们也不希望出什么问题,这样他们就能得到高额的报酬。
新航路的开辟并不简单,船队里一艘船沉没,好在人都救了起来。
两艘船被暴风吹的偏离了船队,不知何所踪。只能期待那两艘船没有触礁。
前往尼德兰,陈健很想见见传说中的拿骚的莫里斯,这位传说中的陆军改革者,最好能够合个影。
…………
此时的阿姆斯特丹歌舞升平,每天来往的帆船不断穿行在港口中。南部的战争并没有影响到这里,打仗的士兵还是以雇佣兵为主,完全不是那种真正的民族国家应有的战争场面。
这些往来的船队为荷兰带来的财富,也带来了雇佣兵所需要的军费。
对于商人而言,战争的胜负他们虽然关心,但还是更关心那些商业信息。
这两年,有两件让商人极为关注的消息。
两年前,“西”印度公司的船队在澳门附近的海域,捕获了一艘葡萄牙从长崎运送生丝的货船。
很快,这艘满载着生丝的船只从遥远的亚洲回到了阿姆斯特丹的交易市场。正赶上意大利养蚕业天灾,这些生丝卖出了二百万荷兰盾的高价。
这对这些投资商而言是个好消息,之前在澳门的战争大败而归,根本无法打开与明朝通商的大门。
这些生丝的利润,也让荷兰人想要获得更好的交易渠道,为此他们想要以贿赂官员的方式在明朝取得一个通商口岸,以和葡萄人竞争。
另一件事。
就是半年前一艘从美洲返回的荷兰船,带来了一船源自另一个神秘国度的货物。
这些精美的货物也卖出了一个高价,让这位船长一夜成名。
讲诉了他在西班牙殖民地群岛地区的冒险经历后,这名船长成了阿姆斯特丹的名人,讲诉的那些故事也越来越玄,可人们喜闻乐见。
人们一直以为向东航行的北方航线并不存在,或者那里就是一片满是风暴的大洋。
但在这些精巧的货物和陈健送给他作为礼物的两支燧发枪面前,这一切都变为了真实的可能。
一些商人们早已对西印度公司垄断航线的事十分不满,之前的几次探索都没有音讯。
这一次却如同强心针一般,再一次掀起了一股向东探寻北方商路的热潮。
这件事还引起了其余的政治影响。
从年初开始,尤金尼娅女总督夫妇就已经对北方提出了和谈的意愿,西班牙的王室无力再战,对夫妇两人暗中和谈的事给予了默许。
以大议长奥尔登巴内菲尔特为首的一些人,希望和谈能够赶快进行。
而莫里斯和弟弟则执意认为西班牙油尽灯枯,只是在用缓兵之计,战争应该继续下去。
一方面,随着英国退出,荷兰这边也到了筋疲力尽的时候。
另一方面,看似安稳的内部权利斗争也已经开始。莫里斯兄弟两人的威望日高,支持的越来越多,对一些联省共和派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消息。一些人想要的,是一个各省自由联合的尼德兰,而不是一个总督、一个执政的尼德兰。
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随着这一场和谈的讨论,裂痕也越来越深。
而那个从东边群岛回来的暴富的船长的消息传来,这件事也成了内部关于是否和谈的一个筹码。
有人认为,应该快点和西班牙和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向东航行探寻那个神秘国度,并且展开贸易。
为此可以答应西班牙的一些条件,不在把精力放在西属美洲,完全可以绕开西班牙与这个富庶的国家展开贸易,转运商品。
而那位船长在暴富之后,将一支燧发枪作为礼物送给了莫里斯执政,并且讲诉了他所见到的那场表演性质的火枪兵齐射,引起了莫里斯的深思。
本身他的战术思想就是尽可能发挥火枪的威力,只不过由于射速的问题导致他的战术不得不依靠大量的长矛手。
如果这个船长所讲诉的那些都是真的,这场战争完全还可以继续打下去,只要能够得到足够的火枪,以他的战术体系变革可以更加容易。
在看到那支燧发枪后,莫里斯相信了那名船长所转述的一切,一支向东航行探寻神秘共和国的船队也开始准备。
……
陈健的环球航行的舰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抵达的荷兰。
事实上在还没到港口的时候,就遇到了荷兰的舰队。
一番交涉后,递交了翻译后的官方文书,这才得以入港。
对荷兰人来说,陈健这群人是充满了异域风情的一群人,而且是一支数量千余人的巨大团队。
对陈健和舰队中的人也是一样,他们在这里找不到一丝熟悉的东西,唯一能找到的相似点就是这里繁忙的交易和港口,以及那些叮当作响的钱币。
不得不说,此时的荷兰是最为繁忙的港口,连接着波罗的海和其余航道的船运优势,让闽郡的港口有些黯然失色。
风帆如林,人口稠密,运河上一艘艘当做房屋的船只彰显着这里的繁华。
对于陈健身后的军队,荷兰人也没有表示出太大的震惊。这是一支标准的使节团,拥有军队护送也是情理之中。况且,此时的荷兰还没有国家军队的概念,莫里斯的军队中,仍旧是英格兰、苏格兰和德意志的雇佣兵为主,真正的荷兰人也不过二十多个连队。
这里浓厚的商业气氛很快得到了验证,不过一上午的时间,就有大批的商人来和陈健商谈货物买卖的问题。
陈健把这些事推给了南洋贸易公司的一些雇员,让他们却和这些人谈论这个问题。
并在随后提出了想要会见大议长或是执政官的意见,作为两国的交往,这种意见也是理应得到重视的。
阿姆斯特丹虽然繁华,但并不是尼德兰的议会所在地,应该是在南边的海牙。不过这个国家本来也不大,消息传递的速度应该会很快。
第二十九章 影响(下)()
在没有得到允许之前,陈健也约束着士兵和舰队中的人,不要四处活动。
大部分人下了船,在附近休息,观察着这种异域的风情。
一部分士兵站好队形警戒,其余士兵在后面休息。
估计正式的会见需要一些时间,陈健也不着急。
同行的一群人虽然还没有深入到城市内,但就四周繁华的商船贸易还是颇有感慨。
尤其是听陈健说这个国家只有一两个郡大小的时候,同行的很多人对于这个看似很小的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们的造船业很发达,我们还是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派遣一些工匠来这里学习的原因。”
陈健说着自己对这里的理解,而不断在港口进出的船只也印证了他的说法不是虚言。
兰琪感慨道:“一两郡之地,靠着商业竟能和西班牙打这么久的仗。”
“他们的军队,基本都不是本国人。当兵是种职业,只要给钱,就能雇到士兵。别小看这个国家,他们的船却比我们多的多。”
“那他们会不会对大荒城一带造成影响?从这里直接横穿过去,对他们的航海术来说也不是很难。”
陈健笑道:“这倒不用担心。他们人口不多,最多也就是做些贸易。人口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热带或是他们说的香料群岛,那里赚的更多。商人们,天生逐利。要是赚不到什么钱,是不会有动力做一些投入的。”
想了一阵,又道:“他们和西班牙人都打累了,最多也就是在南边做点奴隶贸易。打仗要花钱,对一个公司而言,没钱可赚的仗他们不会打的。你倒是可以仔细考察一下这里的制度,看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这里也是共和国,对吧?”
“对也不对,和咱们想的还不一样。谁的国?还是那些大商人的国。不过这也算是一个特例的,别的地方还都是君主国呢。总之,看起来这个国家很小,但还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这倒是。如你所说,他们的船可以去地球的另一边,咱们的船还没有去过。”
陈健心说,何止是去地球的另一边,还在地球的另一边占领了一个许多的土地,而占领这些土地的仅仅是一个贸易公司。
“对了,你的荷兰话说的怎么样了?”
兰琪笑着用荷兰语和陈健说了几句,陈健道:“这样也好。他们的执政或者说王或者说议会不在这里。我带一些人去和他们商谈,你带着剩下的人去阿姆斯特丹。”
“有什么要注意的?”
“嗯……有些话,不要乱说。这里的人会为了信的神,互相争吵甚至杀戮。咱们的理念太过吓人,至少现在不能说。去看看造船厂、钻石加工作坊、风车……”
兰琪点点头,笑道:“他们的风车和咱们的完全不一样。咱们的是竖着的,他们的是立着的。”
说到风车,陈健忍不住笑了起来,盯着兰琪看了好久,看的兰琪有些恙怒,歪过了头。
陈健脑海中回想的,是那个很久前在风车的吱呀声中和他对唱的女子。很久了,但看到了异样的风车仍旧如此清晰。
“你在笑什么?”
“没什么,一些过去的事。”
“好笑吗?”
“不好笑。但是笑有时候未必是有趣。”
没头没脑的说了几句,收回了心思。
十余天后,几辆马车来到了陈健所在的港口,应该就是荷兰官方的一批人。
为首的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个子很高,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
“尊敬的共和国总督,联省共和国向您和您的国家致以问候。我是莫里斯执政的法律顾问格劳修斯。”
陈健也同样致以问候,听着这个名字在脑子里音译成自己熟悉的语言,觉得有些耳熟。
反应了半天,恍然大悟明白过来这个人是谁。
不得不说,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是个天才,在十七世纪这个天才满地的时代,依旧算得上是天才。
十一岁进入莱顿大学,十四岁大学毕业,十九岁在法国拿到法学博士的学位,二十五当上了荷兰的大检察长。
如果只是这样的履历,还不足以让陈健熟悉这个名字。但是另一个身份,作为《国际法》和《海洋法》等理念提出者,却让这个此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青史留名。
虽然在实践的时候碰壁极多——荷兰的船被英国人抢走,他靠着嘴皮子准备用自然法理之类的东西说动英国人把船还回来,结果可想而知。
有些东西,理想是好的,但是实践起来难度太大。
这算是陈健见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留名的人物,虽然有些东西暂时不太可能有用,可还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国际问题一定要有个法律规范,陈健还是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弄出一些理念。此时实行不太可能,但是十几年后的大混乱之后的合约,必然要构成一个全新的体系,那是一个涉足的机会。
为了达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