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1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底层出生,他对于这些毒害底层百姓的苛政、恶政,深恶痛绝!
而且,他确实需要这样子来为自己刷声望,刷名声,刷人望。
不然,不玩点心跳,谁知道他朱买臣是谁?
从今以后,他走出门,天下人看到他就会说:这就是那位直谏君父的朱公啊!
所以,朱买臣无所畏惧的道:“至于补不足,则是道路、桥梁、渠道以及地方亭里之必要人员培训……如,臣欲行‘一三之制’既,每一个有户三百之乡亭,必有一郎中、一蒙师、一铁匠……”
朱买臣此话一出,不止刘彻赞许不已。
就连许多大臣也都对另眼相看。
因为,根据《平律》,国家鼓励并且奖励地方医师、蒙师、工匠。
为此,地方上的医师、匠人木匠、铁匠和泥瓦匠,若技术过硬,且确实造福了乡里,那就可以免除徭役,并享有一些特权。
这是刘彻当初在未来适当之时,建立起一套基本覆盖全天下的教育、医疗和基本生活资料保障体系的尝试。
特别是医生和蒙师,刘彻不需要他们有多高的技能和学问。
能识字,并且愿意教授学生的蒙师OR能懂点基本的药物常识,会开点基本药方就可以了。
可惜,限于财力,如今哪怕是关中,也不曾完善这个系统。
也就是在墨家控制的墨社之中,基本实现了这个制度。
但天底下,有几个学派或者组织有墨家这样强大的动员组织和蛊惑能力?
如今,朱买臣却主动提起了这个事情,还拿出了自己的计划,这让刘彻不免对他刮目相看。
他若真的做成了这个事情——不!只需要起个框架,立好标杆,这就是功德无量!
然而问题是——朱买臣哪里来的这么多?
要知道,虽然他放低了标准,以三百户来配置一个医生、蒙师、铁匠。
一个中等郡,U看书w。uukash.十五万户,就需要五百个医生、五百个蒙师,五百个铁匠。
这样的高配置,哪怕是在北方,在关中,都很难很难。
更别提,还是吴越之地了……
刘彻于是就好奇起来,问道:“卿准备从那里得到如此多的人才?”
五百个读书人不难找,难的是五百个愿意在基层,在农村教一群熊孩子识字,甘于清贫的老师!
至于医生……
哪怕只是简单的会治点感冒,包扎伤口、辨识药材的医生,在现在也是个稀罕物。
还有那铁匠……
别以为铁匠好培养!
如今的情况下,一个合格的铁匠,起码需要五年时间,才能有/修理农具的能力。<;!……fgbqginfo……>;
第1401节 杂家的官僚 三()
“启奏陛下,对此臣有所愚见……”说着,朱买臣就从怀里取出一本薄薄的被装订起来的小册子,呈递在手上,拜道:“愿陛下御览之……”
他这话一出,张汤的嘴角却有些抽搐。笔|趣|阁。biquge。info
“这个朱生……”张汤在心里笑了一声:“吾道他昨日请教那些事情意欲何为,原来如此……”
不过……
张汤眼中闪烁着光泽:“若仅仅是那样,恐怕也很难解决他要求的事情啊……”
张汤这些年在南阳郡,政绩斐然,因此天下知名。
天下人对于他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其手段。
数百个豪强、官僚和游侠的尸骨,成就了南阳郡路不拾遗的现在,也点缀了他那个‘张雕’的恶名。
但,在官场上的人,知道的东西,自然要多一些。
南阳郡,若仅仅只靠杀戮,自然无法发展到现在的情况。
事实上,张汤善于杀人,但更善于建设。
而张汤在天下官员心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在南阳建立起来的乡亭蒙师/工匠体系。
而张汤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跟史书上大部分法家的名臣一样,无非是威逼利诱。
威逼,就是将那些犯法的豪族、官僚被牵连的子侄抓出来,挨个问他们——你们是想去安东/南越/东海捡肥皂,还是留在本地,留在乡亭,教书育人赎罪?
百分之百的人,都选择了后者。
至于利诱?那就更简单了。
在地方上当蒙师或者铁匠,只要干满十年,就可以选择做官吏OR得到举荐太学、鲁班苑和太医署的深造机会。
但,张汤在南阳玩了这么久,殚精竭虑,几乎用尽办法,到现在为止,也只做到了每一个乡都有一个蒙师/医生/铁匠。
这还是多亏了他刀子够锋利,杀的人够多。
起码有一半的蒙师/医生,
都是那种罪官、犯官的家属。
至于这朱买臣,他提出的机会,比张汤在南阳玩的更宏大,规模至少扩大了三倍!
但他的筹码,却远远少于张汤当年所持有的,毕竟,当时张汤赴任,那可是羽林卫开路,刀斧手伺候,还有天子背书。
他本人更是当今天子无可替代的心腹。
是以,张汤的眼睛死死的盯着那本小册子。
他甚至想要现在就看到里面的。
张汤知道,很可能,朱买臣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至少也是一个可以解决人才窘迫的新路子。
倘若他那个册子上的东西没有可取之处。
天子看了,不满意。
这就是欺君!
欺君者族!
张汤怎么看也觉得,朱买臣不像那种活够了,想找个刺激一点的死法的人。
………………………………
朱买臣的小册子,被一个侍中捧着送到了刘彻面前。
刘彻接过来,打开来一看,顿时,脸上的笑容就越发浓郁起来。
他看完整个册子,将之合起来,然后道:“朱卿的想法确实不错,不愧是杂家高徒!”
“陛下繆赞,臣惶恐!”朱买臣连忙磕头拜道:“些许愚见,没有污陛下双眼,臣已经感激不尽……”
“卿的这些想法不错……”刘彻笑着道:“卿再说说看,卿要如何实行卿的仁政……”
仁政,是诸子百家共同的追求。
哪怕是法家,也是喊着要追求仁的,只不过,法家是将法度,置于一切之上,维护法律和国家威严,他们不惮杀戮和严刑酷法而已。
“臣闻之,仁莫过于生民,欲生民莫过于养民。故臣当以养民为要,使其安其居、乐其业、上养父母,下育儿孙!故此,欲养民,莫过于使民衣食足!臣以为,若得衣食足,则天下大同,三代不远矣!”朱买臣深深的拜道。
刘彻听了,眼睛之中,闪烁着琢磨不定的光泽。
这也是当世杂家思想和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高峰了。
衣食足三个字,意味着杂家已经脱离了单纯的谈论道德和学术的境界,或者说,在安东的杂家,求发展和生存,主动的跳入这滚滚红尘,选择与众生为伍,而不再跟过去一样,只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以及理论对上层的统治者宣扬。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意味着,杂家很可能成为第一个世俗化的思想学派。
第一个可能深入研究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派。
而这是很难得的。
不信的话,你就可以去看看其他学派。
儒家,这个不用介绍了吧,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这个学派的理论和论述,从来就不是跟百姓,甚至不是跟中产阶级说的。
它的一切核心论述,都是对君王,对贵族,对士大夫所说的。
至于黄老派?黄老思想本身就太过深奥了,别说其他人了,就是黄老学派自己的名宿,也未必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能理解通透。
法家?本就是专为帝王和统治阶级量身。
至于墨家,翻看墨子一书,你就可以发现,几乎每隔一个段落,墨子都会呼吁‘当今王公大人……’一类的呼声。
很显然,这也是写给上层看的。
自然,这些的学派,都会谈论那些实际上与社会生产、文明进步无关的东西。
甚至将之看成一切的关键。
譬如忠孝之争,义利之争……
而杂家现在,似乎却打算脚踏实地的,走一段自己的旅途。
这从当初这个学派,去到安东开始,就有苗头了。
看看他们的宣传语吧——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患;贤愚在心,贵贱;信欺在性,亲疏……等等等等。
甚至,刘彻还记得,当年,宋子侯许九跟伍被等人悄悄的写的那本《民富》一书之中,甚至有着‘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而在现在,他们干脆就裸的拿起了‘衣食足’的旗。
这个旗和口,实在是……太……有煽动性了!
想想看,后世,李自成一句‘闯王来了不纳粮’,胜过十万大军。
如今,天下的百姓,谁不想衣食足?
而对于广大的士大夫和贵族来说,‘衣食足’这句口,既形象又很好理解,更的是,还很有迷惑性。
孔子就说过:仓禀足而知礼仪。
想到这里,刘彻就不动声色的闭上嘴巴,默默的听着朱买臣说道:“欲致衣食足,臣以为,莫过于因地制宜,各借其利……如安东,山中禽兽,水中鱼虾,乃至于海中巨兽,皆可为民之口粮,故此,安东富庶,天下知名!”
贵族们和大臣们听着,纷纷点头。
安东都护府全境的大部分地方,每年的寒冷天气占了大半,特别是秋九月到来年夏四月,大部分百姓都不敢出门。
但,这一地区的移民,却基本消除了饥荒。
究其原因,除了当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粮食产量很高,而且,屯垦团模式之下,集体的力量非常强大之外,山中禽兽、水中鱼虾,甚至海洋里的鲸鱼,也是一个的食物补充来源。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捕鲸业的发展,私捕业也随着兴旺发达。
许多私自出海捕鲸的渔船,都是打着出海捕鱼的幌子的。
但这并不是真的幌子。
大多数时候,他们确实是渔船。
只是打些海里的鱼虾,再运回安东港口贩卖。
假如有机会,遇到一头落单或者受伤的鲸鱼,他们也很乐意将之杀死。
特别是抹香鲸,简直是发现了就绝不放过。
陈嬌和楼船衙门,拿这些划着舢板抢食吃的平民也无可奈何。
他们只能将目光和注意力放在那些大型船舶上——毕竟,小老百姓,撑死了也就宰一条,还极有可能是本来就会搁浅或者死亡的鲸鱼。
但是,那些私捕的大型船舶,却可能一路上猎杀数条甚至十来条。
而,海洋和内河鱼虾涌入,使得安东全境的鱼虾价格,都远远低于内陆地区。
目前长安市场上,一斤晒干的鱼虾,可能要到三十钱到五十钱之间。
但是,在安东,哪怕是在怀化、崇化,一斤鱼虾价格也不过十来钱。
由此,在安东,如今甚至发展出了超越了齐鲁地区的脍食文化。
而安东人民,给齐鲁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特别是齐鲁四王谢幕后,刘彻完全控制了当地,派遣了新官员过去,在这些官员指导和组织下,当地的近海捕捞业,也开始蓬勃发展。
如今的海洋,是当之无愧的宝库。
在后世的近海之中,几乎已经绝迹无数珍惜鱼类,现在成群结队,其数量以万万计。
虽然如今捕捞业的技术和工具,都不具备大规模捕捞的可能。
但人民群众的智慧,却是无穷的。
一艘船,一张网,当然要看运气。
但倘若一百艘船联合起来,模仿鲸鱼,驱赶鱼群,然后集中捕捞,却可能获得大丰收。
而渔业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造船业和纺织业的发展。
当初,少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才造了几张围网/脱网。
就这还差点把上林苑的苎麻给砍光了。
但今天,少府只要一个月,就可以制造出十张大型拖网/围网。
而且成本更是下降到了一百万以下!
大汉帝国走向海洋的步伐,已经越来越快。
很显然,现在,朱买臣也盯上了海洋。
这让刘彻在满意之余,却有些埋怨起颜异来了。
颜异去了会稽郡这么久,却还没有一个从安东回来的小官吏的脑筋转得快。
枉费自己当初特地送了一本《管子》给他!
他难道不知道,管仲能够让齐国强盛起来,靠的就是尽可能的利用齐国的鱼盐之力?
这海中鱼虾万万千,特别是,倘若刘彻没记错,会稽郡的对面,就是舟山群岛一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