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11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人,假如本来是君子,若他接触歪理邪说,就会被洗脑成奸臣,而一个小人,倘若能接受圣王教育,那自然会被影响成为君子。
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然,现在还没有这个成语。
而在伍被和左吴、晋昌各自的弟子门徒之中,互相都觉得,对方已经误入歧途,要拯救,要拉回来。
特别是左吴、晋昌之一系,特别执拗。
内部纷争,多半都是由他们主动挑起来的。
左吴和晋昌,看到这个情况,也都是各自叹了口气。
在事实上来说,他们其实也受到了门徒弟子们的影响。
他们活着,平壤学苑大约还可以维系团结,但一旦他们过世,恐怕弟子门徒们就要分家了。
一如当年孔子去世,曾子、子思一系和子夏、子张一系,各过各的,分道扬镳。
于是今天,就有了公羊之儒、谷梁之儒、思孟之儒、韩诗之儒,楚诗之儒、重民之儒、荀子之儒……
未来,平壤学苑,极有可能分为伍被之学、左吴之学、晋昌之学……
而这是他们的意志所不能扭转和改变的。
因为,直到今天,他们也没有能找到道路,看到方向。
每次午夜梦回,都以为深处丛林,四周都是荆棘,有猛虎环伺,危机四伏。
脚下的路,不知道是通向理想国还是万丈深渊。
他们只能亦步亦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你们啊……”左吴叹了口气,坐在席子上,道:“我曾记得,我曾告知尔等: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
“尔等却皆意气用事,不以为然!”左吴重重的拍打自己的大腿,面露悲色说道:“我辈杂家,除了贵众,还有用众啊!天下岂有纯白之狐裘?乃取众白而已!”
弟子们闻言,都是低下头,乖乖挨训。
左吴却是忍不住咳嗽了起来。
他是楚人,素来都居住在南方温暖之地。
到了安东以后,身体很不适应,曾经生过大病,差点辞世。
幸亏当时朝鲜君刘明从长安请来太医,才让左吴捡回一条命,但从此却落下了病根,一旦激动就容易咳嗽。
见到老师咳嗽,弟子们连忙全部跪下来,劝道:“恩师息怒,学生们知错了!”
论起师生情谊,左吴、晋昌这一派是最深重的。
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父子,而不是师徒。
左吴却是挥手,说道:“给吾背诵《用众》之篇!”
晋昌看到老朋友激动也连忙说道:“还不快点背!”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
“……夫以众者,人君之大宝,国家之本也。故众勇则无畏孟贲,众力则天地可易,众智则尧舜可期……”
这是伍被、左吴、晋昌等人,从《吕氏春秋》的思想基础上,进行修改后,编订的一篇文章。
更是杂家如今,尽管两派矛盾重重,但依旧可以在很多事情携手合作,甚至精诚团结的根本所在。
杂家,素来推崇众智与用众。
认为,人力有时穷,但集合众人之智,可以与尧舜比肩,用众人之力,可令天地改换。
就差明着说:倘若天下团结如一人,皇帝也可拉下马!
而这篇文章,最的一个思想就是合作精神和包容精神了。
你不能因为别人与你意见不合,看法不同,就否定他的观点和思想。
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学说是无懈可击,更没有什么东西是纯洁的,完全正确的。
唯有博览百家之长,去其弊端与短处,取众力、众勇、众智,才可能诞生出正确与真理。
但可惜,很多时候,知道怎么办是一回事,怎么想又是另外一回事。
思想道路上的分歧,注定了杂家将来的分裂……
…………………………
另一地,司马迁却对杂家和平壤学苑影响下的安东,越发的感兴趣了。
过去半个月,他跨越了大半个安东,从安东的东部,一路经过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城镇、封国以及屯垦团。
终于抵达了如今安东的核心——新化城。
在新化城,司马迁看到的又与其他地方不同。
这一路上,司马迁,见过了安东地区的怪事和诡异之事。
但从未有一个地方,像新化城这样光怪陆离。
新化城的城墙不高,甚至不及很多内地的县城。
但,这个地方的人员密集度,却是前所未有的。
仅仅是司马迁目光所及,就能看到数以千计的各类人流。
有背着弓箭,腰跨长刀、利剑的游侠。
安东的游侠,有着鲜明而显著的特点。
他们通常都是骑着或者牵着一匹马,穿着灰色的外衣,头戴武士冠,腰间系着一条黑色的布带。
游侠们是安东的特征,甚至可以说是安东的象征。
在今天,这些当年追逐黄金而来的游侠,已经广泛的深入到了安东的各行各业。
他们有的组织起了庞大的派遣工团体,靠着给人和监督派遣工而维生;有的则依附着那些豪商大贾,为他们的商队保驾护航;也有依然投身在淘金浪潮里,寄希望发财的梦想者。
当然,更多的却是散落在各地,骑着马,带着弓,拿着武器的雇佣武士。
他们是赏金猎人。
只要你给钱,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做。
不拘是护送、押送,还是深入深山老林,猎杀野兽,或者帮助缉捕犯人,乃至于为你报仇,暗杀仇人。
在某些时候,游侠会集合起来,共同参与一项报酬丰厚的任务。
可以是给官府和贵族卖命,无论是追捕那些亡命之徒,还是下海捕鲸,入海捉鳖。
甚至可以某个大商人的要求,而深入极东和极北的冰原深处,抓捕和清剿那些生番野人部族。
这些人,一度是安东地方的定时炸弹和危险分子。
因为,他们做事,完全随心所欲。
心情好可以扶老奶奶过马路,甚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看你顺眼,或者说与你喝酒喝的爽了,命都可以给你。
但一旦心情不好,那就不好意思了。
杀人越货、作奸犯科,这些都是等闲。
不过,随着元德五年,安东都护府衙门下达《备盗贼令》之后,游侠们,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了。
因为,根据这一条法令的规定:胆敢在城市、村庄和屯垦团附近犯罪的游侠,都护府授权给军队、民兵、百姓,可以就地击毙。
同时,犯罪的游侠,都会被通缉。
各地露布下,经常贴满了悬赏告示,一个个恶贯满盈的游侠,被自己的同伙、军队和百姓揪出来,然后就地处决。
脑袋被送到官府领赏。
从那以后,安东地区的核心地带和城镇周围,游侠们就不得不低调做人,同时表示自己无害,他们不得不按照《备盗贼令》的要求在腰间系上黑色布带,以示自己绝对遵纪守法。
在城市里,更是规规矩矩,大气都不敢出。
因为,假如他们敢生事。
那么军队和官差甚至百姓,会毫不留情的处决他们!
而除了游侠,新化城最多的就是各种商人了。
什么样的人都有,甚至还有着夷狄模样打扮的商贾出现。
而新化城的城门也特别有意思——很宽,甚至比长安的宣城门还要宽,足可并行五辆马车同时进出,更有意思的是——新化城的城门,还分作了左右两道。
左为入城,右为出城,人,无论是商人还是游侠,都规规矩矩的按照规矩排队出入,没有人敢出城走左道而入城走右道。
司马迁也不敢!
因为他知道,无论是谁,胆敢破坏这个规矩,就会被官吏吊起来,放到黑水河的码头上去吹风‘清醒、清醒’。
完了,还会被强制性送去新化城的军垦庄园里进行所谓的‘劳动教育’。
起步价就是一个月!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去,但不去的代价是三千钱罚款+一个被记录在案的案底。
即使列侯,也不能违反这个规定!
因为,前都督在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一个从长安来的列侯嫡子违反了这个规矩,还大喊‘吾父XX候……’
然后,被都督薄世当着人的面,一个过肩摔放倒在地,亲自吊在新化城头吹了两个时辰的风。
那个滋味,可不好受!
司马迁相信,不会有人想再去尝试第二次了。
哪怕现在,薄世已经离任。
但虎在余威在,他的旧部还在,那支在燕蓟之战中,甚至能打得匈奴精锐都害怕的护濊军还在!
谁敢龇牙?谁敢挑衅?的!
第一千四百七十六节 见闻 2()
新化城后,司马迁的感观就完全颠倒了过来。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不亚于临淄、雒阳的大都会!
人流湍急,几乎可以称得上挥汗如雨。
更的是,与司马迁曾经在其他地方所见过的市井场面,完全不同。
新化城,就是一座秩序井然,条条有度的城市。
这里的规矩繁多,官府连老百姓怎么走路,都要管一手,道路都有着严格的标识。
向前只能靠左,而想回头,则需要再向前走数百步,到一个规定的所谓‘转弯处’绕行。
据说,这是因为元德四年,新化城里马车横行,经常发生商贾马车肆意横行,阻塞交通甚至撞死、撞伤民众的惨案后,都护府痛定思痛后作出的改变!
不仅如此,在这个城市,随地大小便,是会被直接抓起来,送去渔场乃至于承恩岛‘劳动改造’的。
而其他诸如随地丢弃垃圾、随地吐痰。
一旦被发现,立刻就会被罚款,态度不好,直接就会被处以鞭刑。
新化城的鞭刑,也与其他地方不同。
这里,鞭刑被视作一种教育手段,而非惩罚手段。
所以,最多只能抽十鞭子……
按照都护府的说法是: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恶而已。
深受杂家思想影响的安东官僚们,非常不屑用酷刑来伤残他人肢体,一般轻易不会用各种肉刑和可以使人残疾的刑罚。
所以,根据都护府颁布的法令,百姓犯法,当先教后惩,教主刑辅。
意思就是,百姓触犯法律,官员应当首先从教育和教化的角度,考虑问题。
屡教不改的话……
嘿嘿,不教而诛是为虐,教了你这么多次,你还不知道悔改。
本官也很心痛哇!
只能挥泪斩马谡……
是故,整个安东的法律,都是逐级上升的。
类似随地丢垃圾,违反规定,逆行道路这样的小罪和违规之举。
第一次犯,第二次犯,都是教育为主,抽一顿鞭子你长长记性。
第三次,就开始以矫正为主了。
怎么矫正?
劳动改造!
屯垦团、渔场和矿山,任君挑选,一个月起步,三年封顶,绝不含糊!
一般来说,经过一番劳动改造后,人都会记住,这样做是不对的。
当然,你要再犯,那就没有办法了。
当你服完三年劳役回来依然再犯并且被抓住,不好意思,你在官府眼里已经属于‘无可救药’且不值得再拯救的人渣。
你的将是无穷无尽的牢狱和苦役。
甚至,若遇上官府严打,脑袋说不定都保不住!
目前为止,整个安东都没有这样的傻瓜!
靠着这样的手段,司马迁听说,至少在新化、平壤以及崇化等大城市里,人人都是循规蹈矩,不敢违反官府的规定。
有人不小心违反了规定,也会老老实实的自己去找官吏领罚。
因为根据法令规定,自首或者坦白者,可以不累计次数。
但倘若不自首,试图隐瞒,那么一旦被发现,那就喜加一。
一般,不会有人愿意喜加一。
这样的事情司马迁在观察了以后感慨不已,震撼无比。
他感慨和震撼的不是安东官府的执行力,而是安东百姓的服从和顺从。
哪怕有着如此多规矩,如此多繁琐的限制。
但,以司马迁看来,新化城中,无论夷狄还是诸夏,都是老老实实的服从,没有人去触犯。
这让他不得不联想到了史书记载的一些传说。
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
安东的官府,虽然远远不及唐虞的圣王,靠的是酷法和严格的执行。
但他们能让百姓认同并且遵从,能让士民官吏,一律执行,这本身就是很难得的事情了!
“据说,安东法令、政策和其他制度,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