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9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在刘彻身后的诸侯王们,也不得不跟着自己的君主,与那些诸子百家,无论他们是喜欢还是讨厌的巨头寒暄几句。
当来到柴文的面前时,刘彻停住了脚步,对着想要起身的柴文摆摆手,道:“老将军不必多礼!”
然后,刘彻走上前去,解下自己的佩剑,为这位老将系上,意味深长的说道:“社稷亏欠将军许多!”
当年,柴奇跟刘长的那件破事,明眼人都知道,只是两个娇惯的小屁孩,马尿喝多了,在撒酒疯。
但,此事,却显然的有人在幕后操纵。
至于是谁?
那就呵呵了!
反正,在那之前一年,汉室刚刚经历了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
朝廷对于诸侯王叛乱看得很紧。
而刘长却是在使劲作死。
他恣意妄为,在太宗四年,没有经过请示,就命令淮南军队,长驱直入,灭亡南海国,将南海国国王以及全部百姓军民,迁到淮泗地区,监视居住,还不给人家身份证,也不给人家一个说法。
搞得沸沸扬扬,天下骚动。
那位可怜的南海王,不止一次冒死派人来长安报告、喊冤。
偏偏刘长还自以为是。
以为自己的皇帝哥哥是真的关爱他,宠溺他。
刘长是罪有应得,但柴奇,却明显是误入歧途,被人给坑了。
就是可怜他爹和柴文,一世英名。
刘彻前世在民间,听说过很多种说法,也知道在燕赵地区,柴家兄弟,有着极高的名望,有很多人怀念和追忆这两位兄弟。
有着这样的民间基础,加上柴武柴文兄弟,确实是劳苦功高。
参合战役是马邑之战前,汉军对匈奴取得的最大胜利。
而且,还是一个歼灭战!
史记之中就记载了柴将军屠参合的事情。
要不是柴奇的缘故,柴家兄弟以他们的战绩和功勋,怎么着,也可以在史书上单独列一个传。
如今,刘彻亡羊补牢,已经在上个月下诏给棘蒲候柴武平反,更改其谥为武侯。
而在之前,柴武谥为刚候。
这可不是什么好谥,刚克为僖。
而将柴文请出来,还请他参与这石渠阁盛会,则是要告诉天下人:刘氏绝不会忘记人的功绩,尤其是对外作战的英雄,被遗忘!
………………………………
等刘彻坐到御座之上,俯瞰整个会场时,东宫两位太后也带着后妃们,姗姗来迟。
皇长子刘病已,次子刘思,也在各自的母亲的带领下,来到了刘彻面前,恭身问安。
跟往常一样,两位皇子,瞬间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尤其是皇长子刘病已,得到的注目和重视最多。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将这位皇长子定位为未来的储君了。
原因很简单。
皇长子聪明伶俐,虽然年不过五岁,但举止之间,却已经隐隐有着气派和风度。
更难得的是,这位皇长子根本不似大家所见过的其他皇子年幼时的样子。
他身体很强壮,小胳膊小腿都有着健康的肌肉。
与之一比,次子刘思,才像大家印象里的皇子。
举止烂漫,天真无邪,柔柔弱弱的。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望之不似人君。
更别提,他是商贾之女的儿子。
在子凭母贵的中国,注定不成大器。
而皇长子呢?
他的外戚,虽然至今只有一个义纵和义纵的两个儿子。
但,仅此就足够了!
东成候,车骑将军义纵,就是现在大汉最有名的战将,公认的周亚夫之后的汉家擎天柱!
但,人的目光,都没有去,在刘病已身边站着的一个稚嫩的少年郎。
只有刘彻将视线投注了过去。
对着身旁的人问道:“那就是卫青吗?”
“回禀陛下,是的……”一个宦官道:“周都督按照陛下的命令,从河东郡平阳县找来的,如今已经在学苑里陪伴殿下半个月有余了,据说表现的很好……”
刘彻点点头,看着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充满了好奇眼光的少年郎。
谁能想到,这位大汉军神,年少之时,居然是这样一个少年?
若不是害怕蝴蝶效应,刘彻真想找他好好谈谈。
但,霍去病,刘彻忍了。
他知道,现在,决不能再改变卫青的人生了。
“河东那边安排好了吗?”刘彻问道。
“回禀陛下,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平阳侯以及卫青的家人,只会以为,卫青是走失了……”
刘彻这才放下心来。
如此,霍去病的人生轨迹,应该就不会改变了。
至于卫青?
刘彻凝视着这个少年,他很清楚,卫青就像一个块璞玉,越雕琢,越有光泽。
挥挥手那个宦官退下,刘彻从怀里摸出丞相周亚夫不久前上奏给他的奏折。
这里面是有关这次石渠阁之会,将要讨论的国策部分。
主要就是三个问题,刘彻对这三个问题,也看了无数遍了。
将这个奏疏放下来,刘彻看了看在下面的周亚夫,笑了两声。
原本他还担心,周亚夫会不会名声,拿出什么麻烦的问题出来。
现在看来,汉家君臣的意思和意志是一致的:权柄这种东西,哥自己用就可以了,你们鼓鼓掌,呼唤万岁就足够了,其他的事情,就不必麻烦了。
这三个事情,实际上,都是些可有可无的理论性的事情。
因为刘彻意,所以一直没有结论。
如今,正好拿到这石渠阁上,给‘天下人’公议。
让‘天下人’来决定天下事!
破费!
完美!
不过……
刘彻自也知道,虽然今天这石渠阁是个摆设,是个鼓掌的地方。
但未来……
其实,刘彻也不知道,这个他所倡议的制度会变成什么样子?
是被人用暴力和武力消灭、摧毁?
还是形成制度,最终演化成中国版的议会?
仰或者一直维持这橡皮擦和摆设的?
这就只有天知道了!
…………………………
等下要出去吃饭,回来在更新!
另外诸侯,在汉代不是诸侯王,指的是诸侯王王子。他们也是列侯,但因为身份关系,所以称为诸侯(。)
第一千二百节 变革之大世! 1()
等两位太后一到,这石渠阁之会,就拉开了帷幕。
作为礼官,太常窦彭祖先出列拜道:“臣太常彭祖敬拜陛下、太皇太后及皇太后:陛下日前诏臣曰:今天下升平,四夷来朝,当法三代,招天下贤达,共论政务,堪合道理。臣彭祖谨奉诏,以梁卵焍黄拔之玉灵注1,敬奉高庙,卜得今日吉日,今时良辰,利天下,便社稷,谨奏陛下、太皇太后及皇太后!伏请赐命!”
刘彻站起身来,望着窦彭祖,又看了看这满场的公卿贵族和名士文豪,正色道:“朕命卿等懋天下哉!”
“陛下圣明,臣等敢不效死!”
群臣,包括诸侯王和诸子百家的巨头皆拜而俯。
“善!”刘彻清声道:“请丞相代朕主持此番石渠阁之会!”
“诺!”丞相周亚夫恭身说道:“臣谨奉诏!”
然后,他就走出人群,在卫兵们的簇拥下,走上已经搭建好的那个演讲台。
演讲台很高,约有三丈。
站在演讲台上,抬头就能看到在上端坐的刘彻以及皇室贵族诸侯王们。
向下,又可以看到诸子百家各派系以及列侯诸侯大臣的席位。
不仅高,而且很宽敞。
足可以同时容纳过十个人。
周亚夫登上演讲台,走到摆满了青铜话筒的桌子前,清了清嗓子,沉声说道:“臣,长平侯周亚夫,奉君命为本次石渠阁之会主持,钦命臣以督察、臧否之权,凡有肆意为乱,诽谤陛下及太皇太后、太后,并有违公序良俗者,皆曰可斩……”
周亚夫一直说了一刻钟之久。
将本次石渠阁之会的禁忌、违规之处,以及相应的惩罚,一一说出来。
这也是汉室的特色了。
所谓不教不勤,将校之罪,宣明教化,不能尽力,士卒之罪!
反应到法律和民政上就是,假如地方官没有先告诉百姓法律禁止之事,而百姓犯罪,那地方官的锅。
倘若宣明律令,百姓还触犯法律,那就是百姓自己找死!
当然,这个政策,其实很理想化,在很多时候,基本上是一句空话。
就跟后世地球诸国一般,嘴上喊的漂亮,实际执行方面就……
但在朝堂上,在高层,却肯定会这样子去做。
假如有一天,连高层都不喊这句话了。
那,大汉帝国也就到了灭亡的前夕了。
周亚夫将规则和制度都讲完,也就到了这次石渠阁之会的第一阶段。
也就是各派系展示自己学问和诉求的时候。
先登台的,必然是如今执政的黄老派。
而黄老派派出来的代表,则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
既不是那些常年活跃在宫廷里的老人,也非是某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
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大约四十余岁的‘年轻人’——对黄老派来说,四十多岁,还真是年轻人。
因为,一般的黄老派名士,都是起码六十岁以上,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看遍沧海桑田的老人。
四十多岁,确实是风华正茂,年富力强,年轻有!
这人登上演讲台,稍微有些害羞和怯场。
但很快,他就适应了。
他走到台前,看了看全场的观众,先朝着刘彻和东宫两位太后的方向大礼参拜。
然后,再朝着两侧的‘同僚’和列侯勋臣们拱手。
“臣,齐国田升,敬拜诸位夫子及诸位大贤……”
刘彻坐在上,听到这个名字,也猛地睁开了眼睛。
他曾经听说过,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有一个田生,才华横溢,身兼儒法之长,而论之于黄老无为。短短三年内,就将稷下学宫复兴,门下弟子过八百,还有十余位黄老派的名士甘心辅佐。
原本刘彻以为,这田生即使不是七老八十,恐怕也有六十余岁!
想不到他竟然是如此的年轻!
而如此年轻的一个黄老派学者,能阐述的清楚黄老的精髓吗?
要知道,黄老派的精神和思想以及文化,博大精深,普通人根本无法轻易理解。
更别提,黄老派本身有许多派系和流派。
想要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阐述清楚黄老思想,哪怕是真正的巨头,恐怕也很难做到!
而一旦无法做到中正平和、不偏不倚,那就肯定会捅马蜂窝。
黄老派内部那么多派系,彼此纷纷扰扰,矛盾重重,要不是黄老派本来就人少,加上他们一般都是宅男。
恐怕,早就跟儒家一样打起来了。
而其实,现在的黄老派的现状比儒家还要危险。
儒家虽然四分五裂,但是彼此矛盾早已公开。
这反而更有利于学派的展和壮大。
而黄老派现在这样,就好比一对早已经闹翻了的夫妻,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勉勉强强的维系在一起,在外人面前保持和平。
实则回到家里,关起门来,是互相都不理会对方!
而这样的关系,无疑是危险和可怕的。
一个不好,就会轰的一声,天崩地裂!
看到此人的年纪,别说是刘彻了,就连黄老派现在的盟友法家的各位巨头,都是捏了一把汗。
“老师,这田生,是不是太年轻了一些……”晁错悄声对自己的老师说道:“便是弟子也知道,黄老之学,说无为,实则无所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难通,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这也是天下人所共知的事实。
黄老思想,好,非常好!
这谁不知道?
汉家能有今日,多亏了黄老思想和黄老学派的理念。
但是……
几人能贯通呢?
萧何算一个,曹参算一个,张苍算一个,王陵算半个,灌婴算半个。
加起来,总共四个黄老派的践行者。
其他人,便是当朝丞相周亚夫和已故的故安文候申屠嘉,其实都未曾入门,只是捡些前人牙慧而已。
若黄老思想,能如儒法一般,能被让轻易理解,轻易践行。
这世界上哪里还有什么儒法?
黄老派恐怕早就霸天下了!
张恢闻言,却是呵呵一笑,没有说话,只是指了指台上,示意晁错仔细去听。
这时候,台上的田升也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