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昭华 >

第298章

昭华-第298章

小说: 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而烧造琉璃,塔内内外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几乎每件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纹饰都有差异,因而制作和烧制极为不易。

    “我想亲眼看看这个塔,”寿哥儿道:“我亲眼见了,就能画的更好。”

    太孙的画画水平一直不错,但他喜欢画花鸟鱼虫,寿哥儿似乎更痴爱些,更偏爱山林,但他亲眼见过的山林很少,大都是在模仿前人画作。

    张昭华答应他:“等寺建好了,咱们就去看。”

    “提督工程的就是郑和,”寿哥儿道:“我跟大哥说一声,叫他带我出宫去看。”

    张昭华神色一变,“不行!”

    寿哥儿吓了一跳,却又被张昭华拢紧了:“你就乖乖呆在娘身边,娘哪也不放你去。”

    寿哥儿咕哝了一声,心里却想到将来总会有一天,他封藩而去,要把藩国里所有的名胜都看了,然后画成画。而张昭华也在想这一件事,她早都下了更大的决心。

第一百八十九章 江南第一家() 
    永乐十六年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五持续到正月十七,因为放花灯的日子足足有三个晚上,张灯、设鳌山、放烟火,大弛夜禁十日,皇帝甚至御午门观灯,宴群臣进诗。

    “皇孙殿下肚子可是饿了?”海童乐呵呵问道:“奴婢专门让人在宫门落钥前买来了东华门的小吃,尚膳监刚刚热了一遍,殿下可想尝尝?”

    寿哥儿埋在貂裘里的脸儿果然露出了期盼的神色,问道:“都有什么吃的?”

    “有羊肉串、紫米粥、豆汁、凉粉、扒糕、莲子粥、酸梅汤、红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龙虾、烤鱿鱼、炸蚂蚱、炸蝎子、炸蚕蛹,”海童一口气报了一大串,道:“您可想吃?”

    这一串名字吸引了旁边几个孩子,都嚷道要吃,张昭华问道:“能不能吃?闹肚子吗?”

    海童笑道:“好叫娘娘知道,这些小食,都是这几个太监在一旁看着他们现做的,回来也找小太监试吃了,都没闹肚子——才敢给殿下尝尝的。”

    “既如此,尝尝吧。”张昭华道:“晚上不要多吃,你在旁边看着点,别让他们吃撑了睡不着。”

    寿哥儿算是这群半大的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了,但是还是顽童一般,咋咋呼呼地。张昭华本来要说他吃相不好,一瞥眼看到汉王家两个哥儿,心里又不舒坦起来,又把他们喝住了,夺走了已经到嘴边的小吃。

    皇帝本来已经明确说了,在太孙大婚之后,汉王即刻就藩青州,但现在太孙大婚两年多了,汉王依旧居住在京师,皇帝像是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一样。

    “我要吃,我要吃——”孩子里不知道谁先哭了起来,哗啦啦哭倒了一片,宫人手忙脚乱地哄着,那边已经有宫妃甚至外官频频张望过来了,太孙妃胡氏原本在远远的另一头,听到声音急忙赶过来,温柔细致地哄着这群哭闹的孩子。

    “你看看太孙妃这个长嫂当得,”韦氏就啧啧道:“就是慈爱。皇爷真是好眼光,除了进门两年多还没孩子这一点,其他可不是十全十美了吗。”

    张昭华翻了她一个白眼,韦氏存心难堪的情绪不大,其实主要还是感慨她自己,韦氏在平哥儿之后这么多年不育,皇爷存心废立的决心一日比一日大,要不是汉王死咬着不松口,韦氏怕也要重蹈徐氏的覆辙。她说的其实不错,天家无可依靠,唯有子嗣才是衡量女人的标准。虽然在张昭华看来,婚后两三年没有孩子太正常不过,但是在这个时代,就是不正常。想当年建文帝还是太孙的时候,马氏虽然被封做太孙妃,但是高皇帝就是掐着金宝金册不给,直到马氏顺利诞下儿子。

    如今胡氏做了太孙妃,金宝在她手上,金册却迟迟没有给她,这本身对她就是极大的压力,张昭华为此宽慰了几次,但是看样子也没有太大的效果,且看胡氏被韦氏这么一说,顿时青白灰败的脸色就知道了。

    沐氏见机很妙,笑呵呵走过来,先给自己的孩子嘴里塞了个糖人,哄住了一个,又拿着其他小吃逗弄了一番,不多时这些孩子们都破涕为笑了。

    “还是你有办法。”张昭华松了口气。

    “以前在云南,”沐氏道:“家里孩子多,都散养着,我光是亲弟弟就有四个呢,还有堂弟、表弟、庶弟,哄孩子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赵王这些年也颇为不安分,似乎发现太子与汉王的交锋虽然不是预想中的结果,但最强劲的敌手好歹落败了,他就有了很大的希望一样,上蹿下跳的意思很明显。沐氏似乎也在有意结交宫妃,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不过她向来会做人,张昭华对她也不至于冷脸,何况这大节下的,若不是撕破脸,谁也不会拌嘴吵架。正月哭就是丧气的事情,大家都得喜喜兴兴地过去。

    张昭华在午门上待了一会儿,看到外国的使臣过来,就下楼去了。一帮女人坐在大殿里摸牌,到最后就把宫人放出去走百病去了。

    正月过后的春闱很快揭榜,名单送到东宫来,听说这一次的春闱有点意思,因为皇帝在午门上瞧见了跟妓子鬼混的十几个士子,这些赴京赶考的士子颇有些放浪形骸,还穿着儒服,在人群中颇为醒目。皇帝看到了很不高兴,命锦衣卫将这些士子的名字记了下来,一个不让取中。

    “唉,奇怪,今年戊戌科姓郑的进士尤其多啊。”张昭华也看了金榜:“这二甲七十五人中,有四个姓郑的,三甲一百七十二人里,竟有十一个。”

    高炽点头道:“这还都是一家子。”

    “啊?”张昭华惊讶道:“你说这十五个姓郑的,都是一家人?”

    “江南第一家,”高炽合上书本,饶有兴致道:“知道吗?”

    位于浦江的郑氏家族,最有名的就是“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自南宋至如今,九代人同居,几千人同饮同食,却进退有序,家族和睦。除此之外,郑氏家族男无犯官,女无再嫁,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历宋、元、明三代,长达三百余年多年,出仕近二百位位官吏,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

    浦江郑氏家族屡受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太祖高皇帝亲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郑宅原叫仁义里,其门叫孝义门,故又名“郑义门”,所以浦江郑氏又被称作“义门郑氏”。

    “据说郑宅之中,鸦鹊同巢,猫狗同窝,”高炽道:“也是因为和睦所致。”

    张昭华想不明白:“你说郑家有几千人,而且井井有条,这是怎么管理出来的呢?”

    “郑家有郑氏家范,”高炽道:“制定了一百六十八条家规,其精华有三,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郑家开办东明精舍教导族中子弟读书;三是讲廉政,要求族俭朴勤耕,出仕者以报国为务,不妄取于民。这是最基本的,郑家据说每天早上全族上下起床的时间都是统一的、用饭也是闻钟声,男子什么时候读书、女子什么时候女红,甚至族人穿什么衣服都是有规定的。”

    张昭华好笑道:“难道还要管什么时候上厕所吗?”

    中国到底就是宗法家族,宗族内部就是一个社会,这样的条条框框也许可以在这样一个小社会推行下去,但是放在一个国家,是决计不可能的事情。

第一百九十章 首孕() 
    义门郑氏之所以能得到皇帝亲封,还要说道当年的一个故事。郑氏家族的家长郑濂牵涉进了胡惟庸谋反案,当官差上门捕人时,郑濂六兄弟争先恐后承当罪名。消息传到高皇帝那里,皇帝就道:“像郑氏这样的家族怎会出乱臣贼子?”于是宽宥了郑氏兄弟。而不久之后皇帝命钦差考察郑氏家族,特赐雪梨两枚,说这是皇帝赐给你们全族人的,要人人均分,要看着郑家如何分食。

    孔融让梨的故事,只是说明了谦让,而皇帝要看到的是平均和和睦。可这郑氏一家,人口众多,如何分吃这两个雪梨,而且要人人均等,倒是个难题。而当下郑氏不慌不忙将雪梨放进石臼捣烂,并烧沸了一锅水,将开水冲人捣烂的梨汁中,一人一小碗举族齐饮。

    张昭华听得津津有味,道:“以往春闱中,见有太原王氏子弟,义门郑氏虽不及太原王底蕴深厚,但是诗书传家,怎么今年才连登黄甲?”

    以往没有,今年却如井喷一般出现了,别说是一个家族出了十五个进士,就是一个省份有十五个进士,都是不错的成绩了。

    “郑氏以忠孝传家,”高炽抿了抿嘴唇:“一臣不侍二君。”

    郑家在洪武朝、建文朝都出仕,众多子弟自然受到了建文帝的重用。他们在壬午之难以及之后的清洗中,下场可想而知。这是因为儒家的忠义思想在起作用,郑家拒绝与燕王合作。

    燕王自然对郑家恼怒万分,但他却不能像对待其他建文遗臣那样对待这太祖皇帝亲封的“江南第一家”,因为郑家的大堂之上,有高皇帝亲笔写的“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

    郑家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一十五年。但燕王已经是正统,他明着不动郑家,却又无数种办法孤立了郑家。那一镇之中,人迹罕至,除了郑家,也没有其他人了!

    一面是忠孝节义,一面是传承甚至族人性命,这样的抉择,是何等的艰难。任何百年以上的家族,无不以传承为先,可忠孝是不能抛弃的信念。他们不与皇权合作一时,可是能永远逃脱它的掌控吗?

    “郑家就好像一个守寡的妇人,”张昭华道:“她觉得自己的丈夫是最好的,但她没有办法谋生,她还有拖油瓶,在丈夫家族的逼迫下,她还是屈从了。”

    郑家没有牺牲全族的决心,他们似乎从宋末元初吸取了教训,几代人之后,也许子孙不记得他们那时候感天动地的忠义,反而会怨恨他们用全族的尸山血海成就了一个史书上冰冷的忠臣之名。

    所以郑家终于在冷寂了十五年之后,选择了归顺皇帝。他们让自己族中的子弟参加科举,就已经说明了一切。而郑家的家学的确是出众的,今年春闱竟有十五人金榜题名。

    “娘娘,”钱嬷嬷急匆匆进来,神色很是不好:“太孙宫里”

    “太孙宫里怎么了?”张昭华道。

    “太孙宫里的赵昭仪,”钱嬷嬷布满老人斑的脸皱成了一团:“被诊出了喜脉!”

    赵昭仪有喜,并没有让张昭华和高炽露出欢喜的神色来。太孙妃胡氏还没有孕,反而是一个昭仪,首承兰梦!

    “她怎么可能有孕?”张昭华冷冷道:“你们没有给她按时服用避子汤吗?”

    嫡子要先落地,这是宫中从上到下的共识。像赵昭仪这样的侍妾,每次承宠以后都要服用避子汤,这种汤药,太医院用了最温和的药量,不会对女子有太大的损害,就是要确保胡氏先怀上嫡子,等待嫡子出生后,这种汤药才会对这些侍妾停止。

    “几个嬷嬷都说按时用着呢,”钱嬷嬷道:“只不过两月之前,太孙在赵昭仪屋里过夜,见到她喝避子汤,便将汤药倒掉了嬷嬷们不敢违抗太孙,说是算的昭仪那一天不会有孕的,想来就是那一次。”

    古时候推算的女子的排卵期和安全期刚好和后世相反,这也就是历史上许多深受宠爱的妃子生不出来孩子,而有的人只承宠一夜却能诞育子嗣的原因。张昭华被这么一说才恍然想起来这事儿,她忍不住哈哈笑了两声,看来有必要要普及一下正确的生理健康常识了。

    钱嬷嬷和高炽看到张昭华莫名其妙地发笑,不知所措。高炽叹了口气:“这、唉,椿哥儿真是太恣意了,赵氏先于胡氏有孕,生下来的若是男孩,就占了长子的名分。”

    张昭华霍然而起:“你还想让她能生?我的嫡孙还不见影子呢,倒让庶孙先冒出来?”

    话音未落,就见朱瞻基从外面滚了进来,跪在张昭华面前咬牙道:“赵氏这一胎,虽然不合规矩,但好歹是儿子的血脉,胡氏入宫三年,方今还未有孕,赵氏几个,也跟着喝了三年的避子汤,再喝下去,怕是药性深入腠里,将来更是妨碍子嗣。总不能因为胡氏不生,她们一个个跟着也不生吧?”

    “当初你大婚的时候,”张昭华冷冷道:“我说让赵氏她们隔上一年再进你的宫,你非要她们跟着胡氏进来,如今喝避子汤还喝出毛病来了,要把这事情怪在我头上?”

    “儿子不是这个意思,”朱瞻基急道:“只是胡氏是个不下蛋的,儿子在她房里去的次数最多,至今连孩子的影子都看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