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第5期 - 科幻百科吴定柏罗伯特是位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青年。他率领一批水手驾船北上,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来到北极探险。当海船在浮冰区域缓缓前进时,他从望远镜里发现远处有一架群狗拖拉的雪橇,上面坐着一个巨人般的活物。雪橇朝北疾驶而去,消失在冰天雪地里。翌日清晨,船员们在浮冰上也发现了一架雪橇,上面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可怜人。他们把他抬进了船舱,细心照料。数日后,该人苏醒过来,并与罗伯特促膝谈心,结为知交。他对罗伯特的北极探险,既赞赏又担忧。他希望罗伯特能如愿以偿地获得成功,却又祈求这些成功不要像被人救护的蛇那样忘恩负义反过来把人咬伤。当他看到罗伯特脸上那迷惑不解的神情时,就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他叫维克托·弗兰肯斯坦,是日内瓦一个望族家庭里的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抚养和教育。他十七岁就进高等学府深造,最感兴趣的是生命的奥秘。他日以继夜地研究人体结构和出生到死的生理过程...
1996 第5期 - 科幻影视查尔斯·默里 凯瑟林·B·考克斯 黄仲琪1995年,是阿波罗十三号发射二十五周年纪念。美国拍摄了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巨型故事片《阿波罗十三号》。阿波罗十三号发射升空,原想重温人类踏足月球的美梦,却险些变成灾难,三名太空人几乎丧生宇宙。在休斯敦太空中心协助下,才得以安全返回。虽然没有完成任务,却创造了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航天史上虽败犹荣(Successful failure)的光辉时刻。本刊特在’96·5和’96·6两期连载关于“阿波罗十三号”的真实纪录和影片图片。太空人挑战厄运的英雄主义精神,足令追歌星的青少年转而变成宇航崇拜者、太空迷。小菀当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十三号起飞时,载人航天飞行离加加林飞行九周年纪念日只差一天。在这期间的几年里,实际载人飞行一直是出乎意料的安全。有三十七次,人们坐在火箭的顶上随火箭发射进入太空;有三十六次,他们安全地返回了。只有一次飞行造成了死...
1997 第9期 - 每期一星陈兰一切似乎是从我的大学时代开始的。从那个时候起,它们就已经在悄悄注意这个世界了。大学时我们常玩的游戏是“猫捉老鼠”。老鼠当然是我们,猫呢,是一位表情古板(甚至有些凶神恶煞)、穿着白大褂警惕四顾的老太太——准确的说,是机房里值班的老太太,似乎她唯一的任务就是捉拿我们。每当我们在机房里玩游戏玩得最投入时,猛听得一声冷得彻骨的喝斥从身后传来:“你,是哪个班的?”我们只有自叹晦气,将目光从美丽诱人的屏幕上收回,迅速在脸上挤出一副诚惶诚恐、老实巴交的表情,垂着头跟着白大褂的背影到值班室接受惩罚,身后必定是满屋子同情与幸灾乐祸交织的目光。“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话真是真理。“猫与老鼠”的斗争在双方机智的较量下逐渐进化,“老鼠们”更加狡猾,而“猫”则越发机敏。尽管我们制造了各种玩弄技巧的小软件来掩盖我们游戏的画面,但“猫”也换上了走路轻盈的软底布鞋,常在我...
1995 第4期 - 科幻之窗大卫·赫尔 王荣生 译妈妈病倒不久,爸爸就失业了。他常常呆在家里,开始还早早起床,不等我和姐姐米兰达上学就穿戴整齐,出门了。可是,过了不到一个月,他就变得不修边幅,睡懒觉了。我们下午放学回家,总是看见他只穿着裤衩,仰卧在起居室的睡椅上,满身黑红相间的彩纹,呈棋盘方格状,衬以苍白的皮肤,绚丽夺目。爸爸对他的文身感到自豪,可我和姐姐却看不顺眼。爸爸在我们这个年纪可棒极了,他说,简直不明白我们怎么变得这么少年老成。“嘿,小家伙,”他招呼我们,“瞧一瞧这个。”我们脱下帽子,在毛巾上擦掉脸上的油膏,走过去看个究竟。爸爸正在看电视7频道,这是“遮阳天幕计划”实况转播。只见镜头聚焦在一叶小舟上,在黑茫茫的天空背景下,小艇犹如一个银色的亮点,尾部仿若蜘蛛吐丝,喷出一丝双分子线。一和真空接触,双分子线立即扩展千倍,形成一张巨大的七彩薄膜,继而组成围绕地球的...
颤抖吧,ET!作者:疯丢子失误{恶心……}【忍一下,一晚上】{受不了……}【这是任务!】{我又没反抗,抱怨两句而已。}【抱怨都不行!】{那我马上回来……哎哟……好僵硬}【估计这儿的生物还只是初级文明,死后体内细胞失去活性,维持生命的器官也……】{……你是留我在这听课,还是让我现在去执行任务?}【……滚吧。】……{东西不在了。}【什么?!信号坐标没错呀!】{不在了。}【可信号还在!】{……时空射线。}【也只有这个可能了,这可怎么办?】{从信号强度和折线距离以及东西丢失时间还有当时的星云电磁波强度再是周围三个黑洞引力干扰程度……计算得出……八到十五个地球年后出现在坐标地点,现在估计还在某个虫洞里飘,只能等在这。}...
1999 第8期 - 科幻之窗威廉·黑利特·厄普森 刘维梓寄自 新几内亚岛①荷兰迪亚市1945年7月21日 星期六送美军 亚历山大·布茨少校澳大利亚 蒙果摩日岛②亲爱的布茨:澳大利亚的史密斯将军告诉我,您已随同澳军去了蒙果摩日岛,进行用大型降落伞空投推土拖拉机的试验。我很乐意通知您:美军方面派出的狄克逊和赫博尔特上尉(过去他俩都是蚯蚓拖拉机公司的安全工程师)将在下周二,即7月24日到达蒙果摩日港。他们是搭乘小型护卫舰去各地检查蚯蚓公司产品并提出关于减少事故的建议的,还携带一台60马力的蚯蚓牌拖拉机作为示范,装备了所有最新的安全设施。作为我们公司的前业务主任,您肯定对此事感到兴趣。我希望您能会见他们,并为您能给予他们的种种支持致以衷心的谢意。...
1996 第1期 - ’96科幻文艺奖征文王晋康卓丽丽把飞碟停在宇航局的大门口。她动作轻灵地跳出飞碟,掠掠鬓发,把手指放在监视口轻声说:“请验查——萨博大叔。”她知道毋须报名字,电脑对她的指纹、瞳纹和声纹作出综合检查后就会确定她是谁,知道该不该放她进去。两秒种后大门无声无息地滑开了,一个浑厚的男中音说:“请进,卓丽丽小姐,局长阁下在会议室等你。”稍停顿后又说,“丽丽,你长成漂亮的大姑娘啦。”丽丽嫣然一笑:“谢谢萨博大叔。”孩提时代她就经常随父亲来这里玩儿,那时的警卫就是这位Super—Ⅰ号机器人。进门后,小丽丽常常扬起小手,同“萨博大叔”再见,而这位冷冰冰的大叔在执行公务时也开始加几句问候。久而久之,每次来访时,她总能感到萨博大叔的欣喜。爸爸曾纳闷地说:...
资民筠在地球上一座小城中有这样一座庙宇,庙中菩萨殿的影壁上不知是哪位高手留下这样一幅画:一位眉目清秀的少年书生,手持瑶琴、身披环带,飞飘于彩云之中。当地人称他为持琴飞天。与敦煌洞窟中的千姿百态的飞天仙女不同,这位男性飞天身躯挺拔,双目极有神。关于这持琴飞天有许多传说,但谁也不曾想到他实际上是从智星来的一个信号智能人,在他来到地球前人们叫他信智—3′(读作三撇)。人们也不知道在地球上为这持琴飞天绘制神像时,在遥远的智星上也建起了一座雕塑,但不是为神,是为地球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从第一刻到“为什么”他睁开双眼,脚下是大地。这是他信智人(智星信号智能人简称)生命的第一刻。他的第一个感觉是周围站着许多一模一样的躯体,身着一样的制服,胸前标着一样的标志:“信智”加数字;一样的清秀的面容;一样的大而明亮的眼睛。这一双双眼睛全在注视着他。他低下头去,自己的身躯和周围和信智人毫无二...
作者:史蒂芬·巴克斯特蛛丝1飞船颠簸了一下。娜娃从她的资料台上抬起头来,大吃了一惊。在飞船半透明的船身外面,充满在虫洞里的那此致兰白色的光线向她快速冲来,以一种她感觉是巨大的和无法控制的速度。“我们出问题了。”戈比说。这个飞行员弯下腰看着她自己的资料台,瘦削的脸上眉头紧锁。娜娃一直在听她的资料台上关于氮气层的温度递增层的合成低语;现在她关掉它。飞船是一个透明的电子管,让人感觉到温暖、舒适,但也让人感觉到一种讨厌的脆弱。“宇航员在太空中有麻烦了,”她想,“但不是我,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研究者。”娜娃二十八岁;当然没有想死的计划——至少在这个已被看成是人类八十年的例行工作的穿越普尔虫洞的四小时航程中,肯定没有。她紧紧抓住她的资料台,指关节已开始变白。她不知道她是否应该咸到害怕。...
作者:[美]约翰·丹顿第一章船在天际还只是个小点时,休就发现了。他看着它向小岛驶来,波浪形成一道巨大的白色弧线。早晨的太阳穿透薄雾照射在海面,在水面形成刺眼的粼粼波纹。尽管他把手罩在眼睛上方,却仍不得不眯缝起双眼。成百上千只早上觅食的海鸟在他周围聒噪飞腾,有尖叫的燕尾鸥、黑燕鸥和嘴里叼着鱼归来的鲣鸟。一只军舰鸟在一只海鸥身后盘旋,它把尾部的羽毛猛地往后一拉,伸展开咽喉,然后一个螺旋俯冲扑向猎物。像这样杂技般迅烈的表演,他早已是看惯不惊了。船身看上去已经像一把大砍刀大了。但也怪了,运送物资的船应该还有好几天才到啊。休盯着驾船人黑色的侧影。从驾船人一只手臂返身搭在油门杆上迎风站立的姿势来看,有点像是拉乌尔。休把帆布工具包放在捕鸟网近旁,往山崖下走去。鸟粪在黑色的岩石上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在沉静的空气中散发出刺鼻的臭味。满是鸟粪的熔岩很滑,不过他对岩石上每个踩脚的坑都已...
1997 第1期 - 科幻之窗基尔·布雷切夫 孙维梓实验室发明的这台仪器能根据人的像片自动分析他过去的状况或今后的变化。假定你手头有一张上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暮年的像片,又想推测此人早期的形象,于是仪器就能显示出他二十岁时的模样。但目前让仪器去测知未来的相貌还比较困难,虽说原则上可行,实际上由于牵涉到的未知因素太多,往往会使仪器无所适从,所以还有待摸索……“不,”实验室主任列娜停下笔说,“我永远成不了凯尔这样的人。”“您说谁?”实验员多布里亚克茫然问,他正抽空梳理自己时髦的的鬈发,刻意模仿他崇拜的影星。“我说的是物理学家凯尔。”“那当然,”多布里亚克点点头,“他是男的,而您却是位成熟的美丽女性。”“谢谢恭维,我是说凯尔太棒了。他不仅是物理学家,而且还是考古学家和科普作家。读过他那本名著《上帝·陵墓·学者》吗?没读过?真遗憾!”...
1998 第2期 - 科幻频道美国科幻频道本专栏的内容及图片由美国科幻频道提供。科幻频道目前在美国、拉丁美洲及欧洲拥有五千五百万电视观众,专门播放以科幻、幻想以及科技新知识为主题的各种娱乐节目。科幻频道正努力争取进入中国市场,把科幻节目介绍给中国观众。导演本森如是说:“电影首先还是一个故事……”《第五元素》是1997年最为走红的好莱坞大片之一,该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令人叫绝的视觉效果。该片的拍摄融合了数字化效果技术和实际效果技术,不时穿插演员的真实表演。数字化和模型运载工具穿行于经过数字化技术延伸和加强处理的微缩场景,并和演员的真实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五元素》的全景拍摄本身已是浩繁工程,DigitalDomain(数字空间制作公司)又应召参与了某些怪物拍摄效果的制作。该项制作由怪物效果艺术家尼可·达德曼和他的55名工作人员在伦敦完成。导演本森指出:“在一部融入如此之多不同效...
2000 第11期 - 世界科幻雷·布雷德伯里 曾真雨继续下着。这是一场猛烈的雨,一场久不停歇的雨,一场令人焦躁不安的潮潮的雨。这是一场豪雨,如抽在眼睛上的鞭子,又如齐膝涌动的暗流。这场雨淹没了所有和雨相关的记忆。大雨滂沱,劈打在密林中,像枝剪一样砍开了树木,修齐了草坪,在土地上砸出了地道,又褪下了灌木丛的叶子。它将人们的手淋得像人猿皱巴巴的前掌。这场顽固而呆滞的雨从未停过。“还有多远啊,中尉?”“我不知道。一英里,十英里,或许一百英里。”“您也不肯定吗?”“我怎么肯定?”“我不喜欢这雨。只要我们知道去太阳穹庐还有多远,我就会感到好受些。”“离这儿还有一两个小时的路程。”“您真这么认为吗,中尉?”“当然。”...
1997 第3期 - 人物专访杨潇《天幕坠落》在我刊’95·4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年9月16日,为宣传世界保护臭氧层日,中国环保署曾将该文作为普及臭氧层知识的教材大量翻印散发。《读者》杂志同年12期也转载了这篇作品。这样,《天幕坠落》作者大卫·赫尔(David W.Hill)的名字便在中国的SF读者中不胫而走,名播九州了。去冬到美国之前,我曾委托旅美的大学同窗吉平博士为我联系拜晤大卫事宜。事隔半月,当我第二天就要飞往纽约时,吉平先生却回答我:“还没联系上呢,只知大卫已从他家里搬了出去。”料想可能泡汤,我好生怅惋。可很快情况又发生了突变。次日,我走出纽约三角洲航空公司机场,等在那儿的吉平一见我就说:“走,已联系好了,大卫一定要我们上他家去。”还说,“这个大卫,还是个作家哩,却没有车,新搬的家也没电话,真不知他是怎样一个人。”...
1996 第7期 - 科幻之窗罗伯特·希克利 孙维梓阿尔弗莱德·赛蒙出生在卡桑克4星,这是一颗离牧夫座α星不远的农业星球。他在麦田里驾驶自己的康拜因,在漫长的静夜里喜爱聆听地球的爱情诗歌录音。这里的姑娘们个个秀色可餐,从不拿腔作势,是理想的生活伴侣,但是似乎缺少点浪漫情调。星球上的业余娱乐虽然轻松愉快,不过除掉愉快以外就什么也不剩了。赛蒙感到自己并不满足这种平静的生活,有一天他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卡桑克星球上来了一艘宇宙飞船,商人运来大批书籍。商人干练精明,淡黄头发,谈笑风生。大家举行宴会欢迎他,因为这颗遥远的星球非常好客。商人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大量最新消息:关于吉特罗依2星与3星之间的战争,关于阿朗星如何捕鱼,关于莫拉兹星的总统娶了老婆的新闻,还有道兰5星人说话如何可笑等等。后来有人提出:...
1994 第7期 - 科幻之窗雷·拉塞尔 孙维梓 译语言学家哈斯克尔第一个出席这次聚会,他专攻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文学。说来他获得教授头衔也不过就是上个月的事,现今却已蓄起长发,口叼烟斗,一身笔挺的西服,一副傲视古今的气派,以试图和他的身份相称。他忙着吧哒吧哒地吞云吐雾,并问道:“哈罗,费尔伯格,我来得不嫌太早一点吗?”“你正好准时,”主人回答说,“倒是其余人不知怎么会迟到,想来也该来了。”费尔伯格帮客人脱下外衣,又问:“想喝些什么?”“请来点爱尔兰酒,稍许冲淡些,别加冰块,教授。”哈斯克尔回答说,一面还在笨拙地学抽烟斗。德高望重的马尔库斯·费尔伯格孤身一人,他年逾古稀,早已离开了物理教学,比哈斯克尔整整大了三十岁,所以对哈斯克尔的举止倒是见怪不怪。...